化学自习室移动版

首页>教育教学>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化学2017新旧课标对比解读

2017年版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这也是此次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创新之一。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01课程性质

(1)重新定义化学学科概念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增加了物质的“转化”,特征方面突出了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

(2)增加了“核心素养”这一名词,重新定位化学课程作用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化学课程对于科学文化的传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增加“核心素养”这一名词,并两次提到,强调了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02基本理念

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从03版的8条修改为现在的5条,并为每一条都进行了命名。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1.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

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构建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改变了课程目标体系,有机结合原来的“三维目标”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5个维度)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高中化学课程

通过有层次、多样化、可选择的化学课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在保证学生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引导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增加了“有层次”“可选择”

3.选择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化学课程内容

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变化1  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变为“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

变化2  删去了“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4.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

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增加了“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

5.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

依据化学学业质量标准,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积极倡导“教、学、评”一体化,促进每个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评价方式转变,倡导“教、学、评”一体化,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实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重要链条。这就要求积极探索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如:提问与点评、练习与作业、复习与考试等基本途径和方法。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7版删去这两条内容

03课程内容结构

1.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结构改动较大,由原来的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修改为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具体变动情况如下:

普通高中化学2017新旧课标对比解读

普通高中化学2017新旧课标对比解读

2.学分与选课

(1)学分设置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03版)

必修课程不划分模块,共4学分。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共6学分。

选修课程包括3个系列,每修习完成9学时可获得0.5学分,最高可获得4学分。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

(2)选课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03版)

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4学分的必修课程。

选择化学作为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学生,需要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全部3个模块的内容,获得6个学分。其他学生也可选择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的部分模块,获得相应的学分。

选修课程供学生自有选择修习,学分为0~4学分。

学生在高中阶段修满6学分,即学完化学1、化学2之后,再从选修课程中选学一个模块,并获得2学分,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

鼓励学生尤其是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在修满6个学分后,选学更多的课程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建议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可修至8个学分;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修至12个学分。  化学课程标准是普通高校招生化学科考试的命题依据。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的内容是高校招生化学考试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普通高校招生化学科的考试内容应对报考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报考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3个模块;报考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4个模块;报考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6个模块。 

04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2017年版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这也是此次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创新之一。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2017年版化学课程标准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重新梳理和安排了必修课程的内容。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必修课程设置5个主题

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

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

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

主题4: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依据学习时序分成化学1、化学2两个模块,总计4学分,每个课程模块各为2学分。

化学1

主题1 认识化学科学
  主题2 化学实验基础
  主题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化学2

主题1 物质结构基础

主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主题3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道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017年版的必修课程没有划分模块,由2003年实验版的化学1、化学2的6个主题变为了5个主题,重新整合了部分主题的内容,旨在促进全体学生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

5个主题

普通高中化学2017新旧课标对比解读

新的必修课程一共为5个主题: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化学与社会发展。每个主题的内容表述更为具体准确,不再有活动与探究建议,新增了教学提示,教学提示从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建议、情境素材建议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说明,并新增了每一主题对应的学业要求,侧重对化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并增强了教学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现将主要内容变化归纳如下:

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1.1    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

认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认识物质和创造物质;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认识化学科学研究需要实证与推理,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了解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方法在化学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2.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3.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①将2003年实验版的该部分内容要求整合为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表述更为详细明确。

②体现出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2  科学探究过程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

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方案、实施实验、获取证据、分析解释或建构模型、形成结论及交流评价等核心要素。

理解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研究目的、依据研究目的设计方案、基于证据进行分析和推理等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4.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5.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①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性,明确说明了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核心要素以及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等。

②体现出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3  化学实验

认识化学实验是探究和学习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

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习研究物质性质,探究反应规律,进行物质分离、检验和制备等不同类型化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核心思路与基本方法。体会实验条件控制对完成科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作用。

1.4  科学态度与安全意识

发展对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好奇心和兴趣,养成注重实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合作探究意识,形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熟悉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知道实验室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3.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5.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①2003年实验版化学1,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整合到了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中

②增加了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要求。

③体现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5  学生必做实验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完成各主题的必做实验(见各个主题)。


增加了学生必做实验

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2.1  元素与物质

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2  氧化还原反应

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3  电离与离子反应

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4  金属及其化合物

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5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氮、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5.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6.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进行的更为详细准确的说明,强调了物质的转化。

②增加了“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删去了“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③由“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调整为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表述更为准确。

④强调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

⑤不再对铝、铜、硅及其重要化合物作要求。

⑥“元素与物质”、基于离子反应认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体现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认识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变化观念”。

2.6  物质性质及物质转化的价值

结合实例认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2.7  学生必做实验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①新增内容,教学中可将2.6与2.7合理融合。

②“物质性质及物质转化的价值”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3.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以及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同周期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会元素周期律(表)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2  化学键

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建立化学键概念。知道分子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主题1 物质结构基础

1.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①“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同周期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对于掌握哪些元素的递变规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②构建了“位-构-性”关系认识模型,体现了“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③将“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调整到了“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主题中。

3.3  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快慢

体会从限度和快慢两个方面去认识和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性。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知道化学反应平均速率的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认识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学习运用变量控制方法研究化学反应,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4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认识物质具有能量,认识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了解化学反应体系能量改变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关。知道化学反应可以实现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转化,以原电池为例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体会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主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3.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4.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5.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丰富了化学变化的认识角度,发展了对化学变化的微观认识,认识到化学反应有一定限度,可以通过运用变量控制方法调控化学反应,体现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核心素养。

②明确提出了“以原电池为例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③“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体会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体现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3.5  学生必做实验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增加了学生必做实验

主题4: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4.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知道有机化合物分子是有空间结构的,以甲烷、乙烯、乙炔、苯为例认识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以乙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为例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知道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4.2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认识乙烯、乙醇、乙酸的结构及其主要性质与应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知道氧化、加成、取代、聚合等有机反应类型。知道有机化合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4.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①将2003年实验版的“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调整到了该主题中,知识体系安排更为合理。

②降低了对甲烷、苯、糖类、油脂、蛋白质性质的要求,对认识哪些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提出了明确要求。

③“以甲烷、乙烯、乙炔、苯为例认识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以乙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为例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体现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4.3  有机化学研究的价值

知道合成新物质是有机化学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结合实例认识高分子、油脂、糖类、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5.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研究价值重要性的认识体现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4.4  学生必做实验

●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



增加了学生必做实验

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5.1  化学促进可持续发展

5.2  化学科学在材料科学、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3  化学在自然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5.4  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5  化学应用的安全与规则意识

1.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2.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3.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重新调整了2003年实验版“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的内容,强调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联系,体现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建立依据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综合各个方面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物质的意识,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自主地将可持续发展、绿色化学观念应用于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通过化学科学在材料科学、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化学在自然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发展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此外,进一步强调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以及化学应用

中的安全与规则意识。

05选择性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的课程,培养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索化学的志向,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化学科学,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选择性必修课程设置3个模块。分别是:模块1:化学反应原理;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3:有机化学基础。

选择化学作为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学生,需要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全部3个模块的内容,获得6个学分。其他学生也可选择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的部分模块,获得相应的学分。

具体内容标准对比如下: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

主题2: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

主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主题1 化学反应与能

主题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主题3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变化1:主题2的说法有所调整,化学反应的方向判断的能力要求层次务必会提高。

变化2:主题3内容增加,增加了离子反应。

1.1体系与能量

认识化学能可以与热能、电能等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能量的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知道内能是体系内物质的各种能量的总和,受温度、压强、物质的聚集状态的影响。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变化1:对知识进行了整合。

将体系与能量作为整体进行考量。

变化2:强化了能量守恒定律。

变化3:增加了内能的定义与影响因素。发展学生基于内能及内能的变化认识物质所具有的能量和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

1.2  学生必做实验


变化1:为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1.教学策略


变化:为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1.3   学习活动建议

(1)实验及探究活动:双液电池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燃料电池;锌锰干电池的探究;电解氯化铜溶液;电解饱和食盐水;简单的电镀实验;吸氧腐蚀;暖贴的设计。

(2)调查与交流讨论:调查家庭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等的热能利用效率,提出提高能源利用的合理化建议;查阅资料,了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能源危机及未来新型能源;讨论选择燃料的依据;查阅资料,了解火箭推进剂的主要成分;调查市场常见化学电池的种类,讨论这类电池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和回收价值;讨论防止钢铁腐蚀的方法;查阅资料,了解电解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讨论电镀工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①观看影像或讨论: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②调查与交流:家庭使用煤气、液化石油气、煤等的热能利用效率,提出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合理化建议。③查阅资料: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能源危机以及未来新型能源。④讨论:太阳能储存和利用的途径。⑤查阅资料并交流:“化学暖炉”、“热敷袋”的构造和发热原理。⑥讨论:选择燃料的依据。⑦查阅资料并交流:火箭推进剂的主要成分和燃烧热。⑧实验探究: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⑨调查市场常见化学电池的种类,讨论它们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和回收价值。
  ⑩查阅资料并交流:防止钢铁腐蚀的方法。

变化1:对实验探究要求的更具体,要求制作简单的燃料电池和电镀的实验,对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有很大的提高。

变化2:增加了了解电解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讨论电镀工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教学提示】

1.4   情境素材建议


变化:为新增内容。

1.5【学业要求】


变化:新增内容,明确学业水平的要求。

2.1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

知道化学反应是有方向的,知道化学反应的方向与反应的焓变和熵变有关。认识化学平衡常数是表征反应限度的物理量,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了解浓度商和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方向间的联系。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1.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2.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3.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变化1:新增内容,明确了浓度商和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方向间的联系。在现行高考中已涉及对该知识的考查,算是对原课程标准的“查漏补缺”。

变化2:对探究外界因素对平衡的影响的要求有所降低,不再要求进行理论解释。

2.2  化学反应速率

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了解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知道化学反应是有历程的,认识基元反应活化能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2.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变化1:对化学反应历程进行了强化。


2.3   学生必做实验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变化:为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2.4.教学策略


变化:为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2.5学习活动建议

(1)实验及探究活动:浓度对氯化铁与硫氰化钾反应平衡的影响;温度对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平衡的影响;测定某化学反应的速率;浓度、温度对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探究影响硫酸酸化的草酸溶液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速率的原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

(2)调查与交流讨论:查阅工业催化剂的用途;查阅工业生产条件优化的依据;讨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理论解释;讨论影响化学平衡因素的理论解释;讨论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

①实验探究:浓度、温度对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②实验探究:向用硫酸酸化的草酸溶液中逐滴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测定溶液褪色所需时间,讨论溶液褪色先慢后快的可能原因。③实验探究:不同催化剂对淀粉水解速率的影响。 ④实验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⑤实验:温度、浓度对溴离子与铜离子配位平衡的影响。⑥查阅资料:奇妙的化学振荡反应。⑦讨论:化学反应的趋势和速率。⑧讨论:合成氨反应条件选择的依据。

变化1:新增浓度对氯化铁与硫氰化钾反应平衡的影响;温度对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平衡的影响;测定某化学反应的速率。

变化2:删去2003实验版中的:③实验探究:不同催化剂对淀粉水解速率的影响。

⑤实验:温度、浓度对溴离子与铜离子配位平衡的影响。

变化3:新增查阅工业催化剂的用途;查阅工业生产条件优化的依据;讨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理论解释;讨论影响化学平衡因素的理论解释。

变化4:删去2003实验版中的:查阅资料:奇妙的化学振荡反应。讨论:化学反应的趋势和速率。

【教学提示】

2.6情境素材建议


变化:为新增内容。

2.7【学业要求】



变化:新增内容,明确学业水平的要求。

3.1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从电离、离子反应、化学平衡的角度认识电解质水溶液的组成、性质和反应。

1.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变化:对知识进行了整合,内容要求面更广,深度更深。

3.2  电离平衡

认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含义。认识水的电离,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及pH,掌握检测溶液pH的方法。

1.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2.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
  3.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变化1:新增对电离平衡常数含义的理解。

变化2:新增对溶液酸碱性的认识。

3.3  水解平衡

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和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

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变化:删去2003实验版中的:

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4  沉淀溶解平衡

认识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

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


变化1:新增沉淀的生成、溶解。

变化2:沉淀转化的本质要求层次由“知道”变为“了解”。

3.5  离子反应与平衡的应用

了解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在物质检测、化学反应规律研究、物质转化中的应用。了解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变化1:新增了解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在物质检测、化学反应规律研究、物质转化中的应用。

变化2:“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要求层次由“知道”变为“了解”。

3.6  学生必做实验

·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盐类水解的应用。


变化:为新增内容。

 普通高中化学2017新旧课标对比解读

    ③内容要求更加细化,更加便于服务教材的编写,便于服务教学。

④新增【学业要求】模块,有力的支持“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⑤新增“学生必做实验”模块,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⑥特别强调了科学仪器、科学技术在测定物质结构方面的作用。

⑦新增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如物质的聚集状态对性质的影响。

具体对比如下: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主题2: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

主题3: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与价值

主题1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主题2 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主题3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主题4 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

变化1:对知识进行了整合。03版的主题2和主题3整合到17版的主题2中。

变化2:增加了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

1.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了解有关核外电子运动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能量不连续),电子可以处于不同的能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激发与跃迁。知道电子的运动状态(空间分布及能量)可通过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模型来描述。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变化1:新增对核外电子运动模型的历史发展进程的了解。现行教材已有所体现。

变化2:新增知道电子的运动状态(空间分布及能量)可通过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模型来描述。

1.2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高低顺序,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认识基态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知道1~36号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变化1:内容要求更加细化,对教学、教材的编写指导性更强。

变化2:表述更加严谨,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说法更恰当。

1.3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表)

认识元素的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是导致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分区、周期和族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了解元素周期律(表)的应用价值。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价值。

变化1:删除了用元素电离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教学提示】

1.4教学策略


变化:为新增内容。

1.5学习活动建议

(1)实验及探究活动:利用自制分光镜或者光谱仪查看不同元素的原子光谱;利用计算机作图,描述原子序数与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数据的关系,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变化的关系;根据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自主设计、绘制元素周期表。

(2)调查与交流讨论:交流讨论元素周期表中区、周期、族的划分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解释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原因;利用电离能、电负性的数据,讨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查阅有关元素的电负性资料,解释元素的“对角线”规则,列举实例予以说明。

①讨论:元素周期表中各区、周期、 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②参观、观看影像或资料:原子吸收和发射光谱分析。

③阅读与交流:原子操纵技术。④讨论: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⑤查阅有关元素的电负性资料,解释元素的“对角线”规则,列举实例予以说明。

变化1:亲自制作仪器观测的原子光谱,提高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变化2:增加了利用计算机绘图,分析。原子序数与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数据的关系,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变化的关系。

变化3:增加自主设计、绘制元素周期表,提高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变化4:增加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解释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电负性等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原因。

变化5:利用电离能、电负性的数据,讨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


【教学提示】

1.6情境素材建议


变化:为新增内容。

1.7【学业要求】


变化:新增内容,明确学业水平的要求。

2.1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认识物质是由原子、离子、分子等微粒构成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根据微粒的种类及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认识离子键、共价键的本质。结合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分子的实例,认识物质的构成微粒、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知道配位键的特点,认识简单的配位化合物的成键特征,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存在与应用。知道金属键的特点与金属某些性质的关系。

认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知道范德华力和氢键是两种常见的分子间作用力,了解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及重要作用。

1.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2.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3.举例说明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状态等方面的影响。

4.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5.结合实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6.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知道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7.能说明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变化1:新增内容,配位化合物的应用、常见的分子间作用力种类。

变化2:删去“等电子原理”。

变化3:对知识进行了整合,更加系统化。

2.2  共价键的本质和特征

认识原子间通过原子轨道重叠形成共价键,了解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知道根据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共价键可分为σ键π键等类型;知道共价键可分为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共价键的键能键长键角可以用来描述键的强弱和分子的空间结构。

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变化1:新增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该内容在现行教材中已经有涉及,该部分内容17版对03实验版进行了完善)

变化2:新增共价键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该内容在现行教材中已经有涉及,该部分内容17版对03实验版进行了完善)

2.3  分子的空间结构

结合实例了解共价分子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并可运用相关理论和模型进行解释和预测。知道分子的结构可以通过波谱、晶体X射线衍射等技术进行测定。

知道分子可以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知道分子极性与分子中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结合实例初步认识分子的手性对其性质的影响。

1.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2.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变化1:分子的结构可以通过波谱、晶体X射线衍射等技术进行测定变化。(强调了新的科技手段在分子结构测定中的作用)

变化2:新增分子可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该内容在现行教材中已经有涉及,该部分内容17版对03实验版进行了完善)


2.4  晶体和聚集状态

了解晶体中微粒的空间排布存在周期性,认识简单的晶胞。借助分子晶体、共价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等模型认识晶体的结构特点。知道介于典型晶体之间的过渡晶体及混合型晶体是普遍存在的。

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聚集状态随构成物质的微粒种类、微粒间相互作用、微粒聚集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知道物质的聚集状态会影响物质的性质,通过改变物质的聚集状态可能获得特殊的材料。

1.了解晶格能的应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

2.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 性质的关系。

3.能列举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

4.知道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变化1:新增知道过渡晶体及混合型晶体是普遍存在的。

变化2:物质的聚集状态随构成物质的微粒种类、微粒间相互作用、微粒聚集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知道物质的聚集状态会影响物质的性质,通过改变物质的聚集状态可能获得特殊的材料。

变化3:删去了晶格能的利用。


2.5   学生必做实验

●简单配合物的制备。


变化:为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2.6教学策略


变化:为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2.7学习活动建议

(1)实验及探究活动:“相似相溶”规则的实际应用;水、四氯化碳等分子极性的比较;简单配合物的制备,如银、铜、铁等金属离子所形成的配合物的制取与性质,制作典型的金属晶体、离子晶体结构模型;利用模型分析金刚石晶体与石墨晶体的结构特点,讨论两者性质的差异。

(2)调查与交流讨论:交流讨论卤素单质和卤化氢熔、沸点变化的规律;邻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的沸点和溶解度差异的原因;水的特殊性;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的原因;比较氯化钠、氯化铯等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查阅“手性分子”的合成及应用;查阅配位化学的发展及其对现代化学的贡献。

②实验:“相似相溶”规则的实际应用。①制作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模型。⑦利用模型等分析金刚石晶体与石墨晶体的结构特点,讨论两者性质的差异。


①讨论:卤素单质和卤化氢熔、沸点变化有什么规律?③讨论:邻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的沸点和溶解度差异的原因。④讨论:水的特殊性。讨论:为什么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②比较氯化钠、氯化铯等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⑩查阅资料:“手性分子”的合成及应用。⑧阅读与交流:配位化学的发展及其对现代化学的贡献。

变化1:新增水、四氯化碳等分子极性的比较。

变化2:新增简单配合物的制备,如银、铜、铁等金属离子所形成的配合物的制取与性质。

变化3:新增制作典型的金属晶体模型。

变化4:删去2003实验版中的:③实验探究:熔融盐的导电性。④实验探究:明矾或铬钾矾晶体的生长条件。⑤查阅资料:晶格能与岩浆晶出规则。⑥运用模型研究:P4、P4O6、P4O10等共价分子的结构及相互联系,并预测其化学性质。⑨查阅N2、CO的有关数据并进行比较。

【教学提示】

2.8情境素材建议


变化:为新增内容。

2.9【学业要求】



变化:新增内容,明确学业水平的要求。

3.1  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过程,认同“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观点,了解从原子、分子、超分子等不同尺度认识物质结构的意义。

1.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价值,认同“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观点,认识在分子等层次研究物质的意义。

变化:研究物质的角度层次更广泛、更深入。

3.2    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

认识物质的空间结构可以借助某些实验手段来测定,通过这些手段所获得的信息为建立物质结构模型或相关理论解释提供支撑。知道原子光谱、分子光谱、晶体X射线衍射等是测定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


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了解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

变化:新增测定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


3.3  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

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物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具有预期性质的新物质,以及为设计与合成这些新物质提供理论基础。认识研究物质结构有助于了解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优化物质结构、改善材料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了解生命科学中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均需要物质结构理论与分析测试技术的支持。

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物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具有预期性质的新物质。

变化:对研究物质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使学生充分了解化学学科的意义。

【教学提示】

3.4教学策略


变化:为新增内容。

3.5  学习活动建议

(1)实验及探究活动:模拟利用X射线衍射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借助物质熔、沸点变化与范德华力的关系探究影响范德华力的因素;探究发现氢键和建立氢键理论模型的过程;研究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探究分子的价电子数目与空间结构的关系。

(2)调查与交流讨论:交流讨论模型在探索物质结构中的作用;收集20世纪科学家在物质结构探索方面的有关资料:查阅利用物质结构进行药物设计和材料优化的案例;走访科研机构,了解物质结构研究的现代技术和先进成果。

①讨论:模型在探索原子结构中的应用。②观看影像:金刚石的制造。③阅读与讨论: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与应用。④收集有关20世纪科学家在物质结构探索方面的资料,并进行交流讨论。⑤讨论: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发现给我们什么启示?

变化1:新增模拟利用X射线衍射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借助物质熔、沸点变化与范德华力的关系探究影响范德华力的因素;探究发现氢键和建立氢键理论模型的过程;研究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探究分子的价电子数目与空间结构的关系。

变化2:新增查阅利用物质结构进行药物设计和材料优化的案例;走访科研机构,了解物质结构研究的现代技术和先进成果。

变化3:删除②观看影像:金刚石的制造。③阅读与讨论: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与应用。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发现给我们什么启示?

3.6  情境素材建议


变化:为新增内容。

3.7【学业要求】


变化:新增内容,明确学业水平的要求。

3.模块3(有机化学基础)

2017年版的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3(有机化学基础)对应的是2003年实验版中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内容。

总体来看,2017年版的选择性必修模块3的特点是:

①新增了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②主题划分更加合理。

③内容要求更加细化,更加便于服务教材的编写,便于服务教学。

④新增【学业要求】模块,有力的支持“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⑤新增“学生必做实验”模块,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⑥特别强调了“组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的形成。

⑦认识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思路进行了完善和丰富,新增了从化学键角度进行认识。

⑧在旧版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科技手段对研究有机物结构的作用,要求学生能识别图谱。

具体对比如下: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主题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主题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主题3:生物大分子及合成高分子

主题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主题2 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主题3 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主题4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变化1:对知识进行了整合。03版的主题3和主题4优化整合到17版的主题3中。

1.1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决定于原子间的连接顺序、成键方式和空间排布,认识有机化合物存在构造异构和立体异构等同分异构现象。知道红外、核磁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在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其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3.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和某些物理方法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变化1:新增原子间的连接顺序、成键方式和空间排布决定分子结构。(对“位-构-性”在有机化学学习中的引领作用进行了完善)

变化2:强调了构造异构和手性异构。

变化3:对通过化学方法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的含量、结构的方法进行了删减。

1.2  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

认识官能团的种类(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羟基、氨基、碳卤键、醛基、酮羰基、羧基、酯基和酰胺基),从官能团的视角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知道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认识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特征性质的关系,认识同一分子中官能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认识在一定条件下官能团可以相互转化。知道常见官能团的鉴别方法。

1.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2.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3.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变化1:对有机物的命名要求有所降低。

变化2:强化了官能团在认识有机物中的重要作用。

1.3  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共价键的类型、极性及其与有机反应的关系,知道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会导致键的极性发生改变,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变化1: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1.4教学策略


变化:为新增内容。

1.5学习活动建议

(1)实验及探究活动:用球棍模型搭建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多媒体软件展示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异构现象;以苯酚、苯和乙醇化学性质的比较为例,实验探究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基团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以及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2)调查与交流讨论:查阅资料或观看影像资料,了解质谱仪、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在有机化合物组成分析中的运用;观察典型有机化合物的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并讨论推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①观察实验:李比希法分析碳氢元素含量的仪器装置与原理。②实验:甘油中碳、氢元素的检验; 氯丁烷中氯元素的检验。③查阅资料或观看影像:质谱仪、元素分析仪在有机化合物组成分析中的运用。④用球棍模型、多媒体软件展示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异构现象。⑤观察:同分异构体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⑥阅读与讨论:手性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⑦通过苯、乙醇、苯酚性质比较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⑧阅读:硬脂酸钠、烷基磺酸钠的结构特点及其乳化作用。

变化1:对旧版中元素含量化学测定方法进行删减。

变化2:对手性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要求有所提高。

变化3:对旧版中的硬脂酸钠、烷基磺酸钠的结构特点及其乳化作用进行了删减。

变化4:增加对图谱的解读分析能力。

【教学提示】

1.6情境素材建议


变化:为新增内容。

1.7【学业要求】


变化:新增内容,明确学业水平的要求。

2.1  烃的性质与应用

认识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比较这些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差异。了解烃类在日常生活、有机合成和化工生产中的要作用。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2.能说出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的组成,认识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变化1:对内容要求的表示更明确。

变化2:对知识进行了整合,更加精炼。

2.2  烃的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认识卤代烃、醇、醛、羧酸、酯、酚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性质、转化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知道醚、酮、胺和酰胺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 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变化1:在旧版基础上要求有所提高,如增加了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 酯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变化2:新增知道醚、酮、胺和酰胺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2.3  有机反应类型与有机合成

认识加成、取代、消去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了解有机反应类型和有机化合物组成结构特点的关系。认识有机合成的关键是碳骨架的构建和官能团的转化,了解设计有机合成路线的一般方法。体会有机合成在创造新物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及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贡献。

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变化1:新增认识加成、取代、消去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规律。(该内容在现行教材中已经有涉及,该部分内容17版对03实验版进行了完善)

变化2:新增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的一般方法。(该内容在现行教材中已经有涉及,新版内容是对该知识点要求的进一步强化)

2.4  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某些烃、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体会“绿色化学”思想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意义,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某些烃、 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变化:新增“绿色化学”思想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化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的养成。


2.5   学生必做实验

●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性质。

●有机化合物中常见官能团的检验。


变化:为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2.6教学策略


变化:为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2.7学习活动建议

(1)实验及探究活动:一组烃的性质(如乙炔的化学性质、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一组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如醛基的性质与检验);苯的溴代或硝化反应;1-溴丁烷的取代和消去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性质;苯酚的化学性质及其检验;纤维素的水解;油脂的皂化反应与肥皂的洗涤作用;有机化合物(如阿司匹林的有效成分)中常见官能团的检验。

(2)调查与交流讨论:阅读讨论乳酸、磷脂的结构、性质特点和营养作用,查找实际生活中有用的烃和烃的衍生物,查阅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萜类化合物(如香精、色素)的形成与乙酸的关系,查阅并讨论汽油添加芳香烃增强抗爆震性的利弊。

①实验探究:比较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化学性质。

②观察实验:苯的溴代或硝化反应。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

④实验:乙醇的酯化;醛基的检验;乙酸乙酯的水解。

⑤实验:苯酚的化学性质及其检验。⑥实验: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

③阅读与交流:煤、石油的综合利用。

⑦调查与讨论:苯、卤代烃、甲醛、苯酚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健康的危害。

⑧阅读与讨论:乳酸、磷脂的结构、性质特点和营养作用。

变化1:实验中乙酸乙酯的水解调整为了纤维素的水解,增强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变化2:交流与讨论的内容进行了优化调整,调整的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教学提示】

2.8情境素材建议


变化:为新增内容。

2.9【学业要求】



变化:新增内容,明确学业水平的要求。

3.1  聚合物的结构特点

了解聚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认识单体和单体单元(链节)及其与聚合物结构的关系。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1.能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2.能说明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变化:对原有内容进行优化调整。

3.2  生物大分子

认识糖类和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特点。了解淀粉和纤维素及其与葡萄糖的关系,了解葡萄糖的结构特点、主要性质与应用。知道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认识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知道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关系,了解氮基酸、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了解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功能。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2.能说出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查阅资料了解氨基酸、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变化1:新增了解淀粉和纤维素及其与葡萄糖的关系,了解葡萄糖的结构特点、主要性质与应用。

变化2:新增知道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关系。

变化3:新增了解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功能。(生命科学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科学,化学学科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3.3  合成高分子

认识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讨论有机合成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变化1:强化了对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的要求。

变化1:删去了“讨论有机合成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3.4  学生必做实验

●糖类的性质。


变化:为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3.5教学策略


变化:为新增内容。

3.6  学习活动建议

(1)实验及探究活动:蔗糖的水解;葡萄糖的性质;酶的催化作用;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的区分;聚苯乙烯的热分解;氨基酸的检验(与茚三酮的反应),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氨基与亚硝酸的反应);酚醛树脂的合成。

(2)调查与交流讨论:阅读讨论蛋白质结构的复杂性和种类的多样性;阅读交流常见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应用与合成;阅读交流各种新型功能高分子的性能与应用。


①实验探究:蔗糖、纤维素的水解产物。

②实验:酶的催化作用。

③阅读与讨论:蛋白质结构的复杂性。

④实验:蛋白质的性质。

⑤阅读与交流:常见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应用与合成。⑥实验:区别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

⑦阅读与交流:高分子膜、导电高分子、可降解塑料、医用高分子、高分子涂料、液晶显示材料(LCD)的性能与应用。

④实验:聚苯乙烯的热降解,酚醛树脂的合成。

变化1:纤维性水解由旧版中的学习活动建议模块调整到课标内容要求模块中,对纤维素水解要求提高。

变化2:新增葡萄糖性质实验。

变化3:新增氨基酸检验、蛋白质含量检测实验。

变化4:新增蛋白质多样性的讨论。

变化5:新增常见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应用与合成的交流与讨论。

3.7  情境素材建议


变化:为新增内容。

3.8【学业要求】


变化:新增内容,明确学业水平的要求。

【新课标】高中化学学生必做实验目录

No.1必修课程学生必做实验

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2.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

3.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4.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5.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6.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7.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8.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特点

9.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

No.2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必做实验

1.简单的电镀实验

2.制作简单的燃料电池

3.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4.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5.盐类水解的应用

6.简单配合物的制备

7.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性质

8.有机化合物中常见官能团的检验

9.糖的性质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文章
    作者其他文章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