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咯、吡啶、咪唑中N原子有什么不同?
时间:2025-08-21 08:06 来源:未知 作者:化学自习室 点击:次 所属专题: 吡啶
版权申明:凡是署名为“化学自习室”,意味着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请原作者看到后与我联系(邮箱:79248376@qq.com)!
一、吡咯的结构
氮原子的杂化:氮原子采用 sp²杂化,形成2个σ键(与相邻碳原子)和1个σ键(与氢原子或取代基),并保留一个孤对电子在p轨道中,形成了大派键。
电子分布:氮原子的孤对电子参与环的π共轭体系,与环上的四个碳原子共同形成6个π电子(符合Hückel规则,4n+2,n=1)。
因此,吡咯的氮原子没有孤对电子游离在外,而是参与芳香性。
环的大小:吡咯是一个五元环,类似于环戊二烯,但其中一个碳原子被氮原子取代。
键长:由于氮原子的孤对电子参与共轭,C-N键比吡啶中的C-N键稍长。
二、吡啶的结构
氮原子的杂化:氮原子采用 sp²杂化,形成2个σ键(两个与相邻碳原子),并保留一个孤对电子在sp²杂化轨道中,不参与环的共轭体系。
氮原子还有一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其中有一个电子,参与环的π共轭体系(类似于苯环的π电子),形成了大派键。
芳香性:吡啶符合Hückel规则(4n+2个π电子,n=1),具有芳香性。
环的大小:吡啶是一个六元环,类似于苯环,但其中一个碳原子被氮原子取代。
键长:由于氮原子的电负性较高,C-N键比C-C键稍短。
三、咪唑的结构
咪唑为含有两个氮原子的芳杂环化合物。
两个氮原子都为sp2杂化,其中一个氮原子的孤对电子填充在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中,在环中离域,参与形成了大派键!称为吡咯类氮原子(黑色的N)。
另外一个氮原子的孤对电子填充在参与杂化的sp2轨道中,不与环π键共轭,不参与形成大派键!称为吡啶类氮原子(绿色的N)。
由于这两个氮原子的不同,咪唑有介于吡咯和吡啶之间的性质,且咪唑有两种等价的互变体。
四、高考中怎样考?
1、考查大派键形成过程
(2023年全国甲卷第35题节选)
将酞菁-钴钛菁-三氯化铝复合嵌接在碳纳米管上,制得一种高效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催化剂。酞菁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所有原子共平面,只可能是sp2杂化。①号N或②号N连接2个原子,是吡啶类氮原子,所以孤电子对在sp2杂化轨道上。
③号N连接3个原子,是吡咯类氮原子,所以孤电子对不在sp2杂化轨道上,在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上。所以选③。
2、两种N原子比较
(1)吡咯:五元环,氮的孤对电子参与共轭。
弱碱性与弱酸性
碱性:吡咯氮原子由于共轭作用,碱性比常规的胺弱,和苯胺类似。
吡咯在强酸条件下可质子化,且质子化发生在2位的碳上(2位碳比3位碳更加富电子),质子化的吡咯(缺电子)会加成到另一分子的吡咯上,形成多聚体。
取代位置可以发生在2位和3位。
酸性:吡咯有弱酸性,可以在碱性条件下去质子,形成吡咯负离子,发生烷基化和酰化反应。
(2)吡啶:
六元环,氮的孤对电子不参与共轭,具有较强的碱性。
是一个弱碱,碱性较苯胺强,比氨和脂肪胺弱,能与多种酸形成盐;
芳胺﹤吡啶﹤氨﹤脂肪胺
吡啶类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比较大。
易形成氢键,易形成配位键,易与HCl反应!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