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后怎样反思?
时间:2012-04-30 14:11 来源:未知 作者:李耀军 点击:次 所属专题: 做题 反思
版权申明:凡是署名为“化学自习室”,意味着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请原作者看到后与我联系(邮箱:79248376@qq.com)!
好多学习比较刻苦的同学,埋头做了大量习题,但解题时仍破绽百出。其主要弊端是:只注重做题的 数量,而不重视解题的质量;只注重做题结果,而不重视解题的过程及解题后的反思。因此要提高解题效率,就必须在“反思”上下功夫。
解题后反思是对解题活动的反思,主要包括对题 意理解的反思、试题涉及知识点的反思、解题思路形 成的反思、解题规律的反思、解题结果表述'的反思及 解题失误的反思等。开展反思活动是元认知能力培 养的重要形式。若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 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 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 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迁移、深 化对知识的理解。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 索行为,是一种再创造的学习,也是学生自觉地对自 己认识活动的认识、思维活动的思维,即进行回顾、思 考、总结、评价和调节的过程。在化学学习中,反思还 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和优化思维品质的极好方 法。学生要具备反思的能力和养成反思的习惯,经常 进行自我诊断和反思。
一、反思所涉及的知识点
中学化学的基本内容是有限的,而考纲规定的基 础知识更是有限的,但题目却是灵活多变的。对同一 个知识点,命题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或以不同 的层次和题型来考查。但很多同学在面对新题型时, 往往觉得很难,其症结主要是找不到命题者的意图及 考查的知识点。由于知识点不清晰,在解题时就无从 下手。因此,每解答完一个题目后应反思题目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使知识点和题目挂钩,可达到进行 知识的补漏、夯实基础,又可优化知识结构的目的,便 于知识的消化、贮存、提取和应用。
例1.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钠和水反应:Na+H2O=Na++OH-+H2
B.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OH-=H2O
C.碳酸氢铵和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NH4++OH-=NH3+H2O
D.用碳酸钠溶液吸收少量SO2:2CO32-+SO2+H2O=2HCO3-+SO32-
解析:此题为一道经典题型,综合性强,涉及知识点多,是高考的“热点”,也是易错点,作为测试题,区分度较好。解答时学生应“反思”正确书写离子方程 式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1)是否违背客观事实;(2)是否忽视电荷守恒、电解质的强弱及物质的溶解性;(3)是否违背约简原则;(4)是否考虑到反应物中量的关系及滴加反应物的先后顺序;(5)是否分析了题干 有无前提设置等。也正是这几个知识点构成了离子方程式判断正误的依据,一个知识点有误则会造成错选。明确了命题者考核每一个离子方程式的意图,依据有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判断。
反思清楚本题所考的知识点后,就有了正确的思 维起点及终点,解题速度可明显加快,正确率也明显 提高 。
二、反思所用解题方法
许多化学试题重在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因此,一题可能有多种解法。在解题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一种解法,要养成解题后反思解题方法的习惯。想一想:本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哪一种解法更好?若把某一条件换了,此题又变成什么样的试题?又如何去解等等。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考察问题、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发现思维过程中的不足,来完善思维过程及培养思维的严密性。通过反思,探索出新的解题途径,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养成“从优从 快”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提 高解题效率。
例2. C和CaCO3混合物在空气中加强热后,C被完全氧化,CaCO3完全分解,若生成的CO2和原混合物的质量相等,求原混合物中C的质量分数。
解析:这个题学生会想到用化学方程式列方程组 来解,还有的学生想到用差量法列两个方程来解,但 计算都比较费时,经过讨论,让学生认真审题,找出 “题眼”,即“生成二氧化碳和原混合物质量相等”,用 C元素守恒来解,因反应前后C元素质量相等。
由上可知本题若按常规思维进行,耗时且计算复杂,无疑不是最快、最好的解法,若认真反思,另辟蹊径,改用守恒法,则简捷明了, 一步到位。
解完一道试题后,反思所用解题方法中有无规律 可循?解题思路是否正确、严谨?解题方法是否灵活、有创意?怎样解答最具技巧性、且最简单?通过几道题的求解,引出一类题的解法,可更有效地强化解题能力,提高解题效率。
例3.某种H2和CO混合气体,其密度为同条件下O2密度的,将3.2g这种混合气体充入一盛有足量Na202的密闭容器,再通入过量02 ,并用电火花使其充分燃烧,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多少克?
分析:由2H2+O2=2H2O,2H2O+2Na2O2=4NaOH+O2,2CO+O2=2CO2,2CO2+2Na2O2=2Na2CO3+O2
可知H2O通过Na2O2增重的量为H2O中的H, CO2通过Na2O2时,增重的量为CO2中的CO;O2在上述反应中,好像起到把H2转移到Na2O2中,把CO转到Na2O2中的“催化剂”一样。总反应可看作:CO + Na2O2= Na2CO3 ;H2+Na2O2=2NaOH
如此分析可知固体增加的质量为3.2g。
一旦发现此规律,可知若3. 2 gH2或CO ,或二者 任意比相混,或为HCHO、CH3COOH、 HO—CH2—CH2—OH、(CO) m(H2O) n( m、n 为0、 1、、……)等,固体质量都增重3.2g。通过反思,可使学生学会在理解题意方面寻找规律,从而积累更多的解题经验,这也是元认知方面的训练,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学生在解题时可能会出现种种失误,这些失误既 有知识上的缺陷和能力上的不足,也有非智力因素的 影响。这些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答题方法、书写规范、应试的心理调控、时间的合理安排等方面。因此学生应认真总结和反思测试中出现的失误,可进行如下反思: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在解题时曾走 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又是如何改正?我的“老毛病”又犯吗?解这类题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及时整理,来提高辨析解题错误的能力,努力克服自己在解题中的不足之处和不良习惯,提高解题 效率。
例4.向一由Fe、Cu组成的混合粉末中,加入一定量稀HNO3,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为m1g,再向其中加一定量稀H2SO4,充分振荡后,剩余金属为m2g ,则 m1和m2之间的关系为( )。
A. m1 > m2 B. m1≥m2 C. m1≤m2 D .无法确定
在分析此题时,许多学生认为此题容易,他们的思维模式是:开始加入一定量稀HNO3,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可全为Cu,也可为Fe、Cu混合物。若余的为Cu再加稀H2SO4,因Cu不和稀H2SO4反应,所以m1=m2。若余的金属为Fe、Cu混合物,再加稀H2SO4 时因Fe和稀H2SO4可反应,所以使金属质量减少,则 m1> m2。综合考虑,故认为正确答案选C。只有极个别学生意识到当加入稀H2SO4时,H+和NO3—共存时又可进一步氧化金属铁和铜,使剩余金属固体质量减少,所以m1 > m2 ,而不会出现m1 = m2 ,正确选项应为A。
比较两种思路后,反思自己错解的原因,从而使自己思维的严密性和批判性得到加强。
解题时,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应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认真作答。解后反思题中陷阱所在及推理是否严密、有无漏洞?反思语言表述是否简明、准确、严谨、完整?解答过程是否优化?哪些思维回路 是在盲目中被多余添加的?我的思考和老师、同学的 思考有何不同……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或纠正。从而提高运用知识的效率和批判思维能力及创新素质。
综上所述,学生若养成解题后的反思习惯,善于在反思上下功夫,既可促其牢固掌握“双基”,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同化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又可提高解题效率和正确率,同时也是学生学好化学,老师搞好化学复习的有效措施,更是一种提升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