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大记事
时间:2005-08-29 13:34 来源:摘抄于因特网 作者:徐志宏 点击:次 所属专题: 化学史08
版权申明:凡是署名为“化学自习室”,意味着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请原作者看到后与我联系(邮箱:79248376@qq.com)!
约50万年前
“北京人”已知用火。
公元前8000至前6000年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人已开始制作陶器。公元前2000多年
在我国齐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红铜器表明,当时已会铸铜。
公元前17世纪前后
中国人已开始冶铸青铜。
公元前1400年左右
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已掌握冶铁技术。
公元前16至11世纪
中国的黄金加工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中国人发明了石灰釉,出现釉陶,随后又有了原始青瓷。公元前10世纪埃及人已会制作玻璃器具。
公元前7至6世纪
古希腊的泰勒斯提出:万物之源是水。
公元前6世纪前后
中国人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
公元前6至5世纪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之源是火”的主张。
公元前5世纪
春秋末年的《墨子》中提出物质最小单位是“端”的观点。
公元前4世纪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水、火、土、气的四元素说,并认为万物主要有干、冷、湿、热四性,元素是四性结合之表现。
公元前140—87年
西汉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
公元1世纪初
罗马人普里尼提出了分离金银的“烤钵法”。
105年
东汉蔡伦监造出良纸,经推广于各地通行造纸,这时还发明用树皮纤维造纸。
533—544年
贾思勰《齐民要术》问世,书中有许多关于染色、酿酒、造纸、制作漆器等技术知识。
659年
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行的药典《唐本草》问世,并颁行于全国。
8世纪
阿拉伯炼金家贾伯提出金属可相互转变的见解及四元素相克的理论。
751年
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这是造纸术西传的开始。
10世纪
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编著了《医典》。
1092年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成书,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有不少化学史料。
13世纪
英国炼金家罗哲·培根著《炼金术原理》一书。
16世纪初
瑞典医生帕拉塞斯提出万物是由“盐、硫、汞”三元素以不同比例构成的“三元素说”。
1556年
阿格里柯拉的《论金属出版》,这是16世纪欧洲有关采矿、冶金的重要著作。
1596年
明代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是一部药物学巨著。
16至17世纪
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作了“柳树试验”,提出水是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1661年
波义耳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一书出版,在此书中,他为化学元素作了科学定义,并提出了他对燃烧现象的见解。
1669年
贝歇尔在其著作《土质物理中》,提出物质成分的三“土质”说,可以说是燃素之说的开始。
波兰特从尿中首次提取出了白磷。
17世纪
药剂师勒梅里发明了“钟罩法”制硫酸。
1703年
施塔尔系统地阐述了燃素说。
1755年
布拉克指出了“固定空气”(碳酸气)的存在,研究了它的性质,并揭示了碱的苛性本质。
1760年
布拉克测定了冰的熔化热和水的汽化热,随后提出了“热质说”。
1766年
卡文迪什发表了题为《人造空气的实验》报告,报告了他对氢气性质的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1769年
自这一年至1785年,席勒离析了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尿酸、草酸等多种有机酸。
1772年
卢塞福发现了氮气,并试验了它的性质,但他不承认它是空气的一种成分,而认为是“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他称之为“浊气”。
舍勒制得了氮气,并确认它是空气的一种成分。
1773年
舍勒分解硝酸盐、氧化物、碳酸盐制得了氧气。
1774年
普里斯特里借电火花分解了氨,指出了氨的组成,他还加热氧化汞制得了氧。
拉瓦锡提出燃烧作用的氧学说,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不灭定律。这年他还通过木炭的燃烧试验,确定“固定空气”是碳的氧化物,而且证明了钻石是碳的同素异形体。1777年
拉瓦锡发表了题为《燃烧概要》的报告,全面阐述了他的燃烧理论。燃素说至此完全破产。
1779年
普里斯特里借电火花取得了硝酸气,从而判明了硝酸气的组成。
1780年
贝格曼发表了分析化学史上的重要著作《矿物的湿法分析》,提供了早斯矿石重量分析法的丰富历史资料。
1781年
拉瓦锡初步建立了有机化合物中碳氢元素的定量分析法。
普利斯特里、卡文迪什和拉瓦锡都用合成法证实了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推翻了水是元素的传统说法。
1789年
拉瓦锡在其著作《化学概要》中提出了第一个化学元素分类表。
1799年
普罗斯明确地阐述了定比定律。
贝托雷指出化学反应可达成平衡,反应发生的方向与反应物的量有关。
伏特制成伏特电堆,并于次年写信给当时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宣布其发明。
1800年
英国天文学家赫林尔测量了太阳光谱中不同部位的温度,发现了红外辐射。
尼柯尔森和卡里斯尔电解水,得到氢和氧。
1802年
法国人费歇尔列出第一个酸碱当量表。
1803年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于这年10月18日在曼彻斯特的《文哲学会》上首次发表其原子学说。
1804年
道尔顿根据其原子学说以及同戴维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倍比定律。
1807年
戴维首次用电解熔盐的方法取得了金属钾和钠。
1808年
戴维利用汞阴极电解法成功地取得了金属钙、镁、锶、钡。
盖吕萨克提出了气体反应体积定律。
1809年
盖吕萨克用氢与氯直接合成了盐酸气。
1811年
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佛加德提出分子假说。
1814年
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发表了他的第一个原子量表,以O=100。表中列出了41种元素的原子量。
法国人安培亦提出分子假说。
1819年
法国人杜隆和培蒂对贝采里乌斯所确定的原子量进行修订。
1825年
法拉第发现了苯。
英国人塔尔波制造了火焰光谱仪,提出了根据特征颜色的谱线进行定性分析的设想。
1827年
法国人杜马根据蒸气密度测定原子量。
布朗发现“布朗运动”。
1828 年
武勒首先从无机物(氨水与氰酸银),人工合成了有机物—尿素。
1830年
李比希把碳氢分析发展成为精确的定量分析法。
1832年
武勒和李比希发表了《关于安息香酸基的研究》一文,对基因论做了重要发展。
1834年
法拉第提出其电解定律。
杜马系统地研究了卤代反应,提出了取代学说。
1842—1843年
罗朗和日拉尔合作,初步分辨了原子量、当量和分子量,初步建立了有机化合物的正确分子概念,写出了比较正确的分子式。
1852年
英国人弗兰克兰初步提出原子价的概念。
1854年
美国人阿尔特确定了一系列金属元素在可见光谱区的特征光谱线,提出光谱分析的建议。
1856年
帕金以工业苯胺为原料合成了苯胺紫,这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染料。
1857年
凯库勒提出了“原子数”的概念,指出碳是四价。
凯库勒和库帕提出了原子价的理论。
1858年
凯库勒和库帕进一步提出了碳原子间可以相连成链状的学说。
1860年
这年9月,在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召开了重要的国际化学学术讨论会,会后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散发了他的关于论证分子学说的小册子。分子学说从此得到化学界的公认。
1862年
格雷阿姆提出了“胶体”概念。
尚古多初步发现化学元素的性质有周期重复出现的规律。
1865年
凯库勒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学说。
1867年
诺贝尔发现硅藻土可吸收硝化甘油一成为实用的猛烈炸药。
1869年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他的第一个化学元素周期表,论述了元素周期律。
1871年
门捷列夫发表了他第二个元素周期表,更详细地论述了元素周期律,特别是他预言了“类铝”、“类硼”、“类硅”的性质。
1879年
汤姆生提出阴极射线是带阴电的微粒子,并在1897年用电场和磁场的联合作用测定了它的电荷和质量,并命名为电子。
1884年
费歇尔用苯肼和糖类反应,得到 。这是鉴定糖类的重要方法。
1887年
阿累尼乌斯提出电离理论。
奥斯特瓦尔德与范霍夫合办的《物理化学杂志》创刊。
1889年
能斯特提出电极电势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式。
1893年
维尔纳提出“配位理论”。
1894年
奥斯特瓦尔德第一次对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机理进行了解释。
1895年
伦琴发现X射线。
奥斯特瓦尔德提出催化剂概念。
1896年
贝克勒发现铀的放射性。
1898年
居里夫人发现钍的放射性。这一年她和居里还发现了元素钋和镭。
1899年
卢瑟福用强磁场把镭的射线分成三部分,并分别命名为α、 β、γ射线。
1903年
西格托夫和齐格蒙发明超显微镜。
1905年
哈伯等人研究成功把空气中的氮固定成氨的实验方法。
1906年
茨维特发明色层分析法。
费歇尔提出蛋白质多肽结构。
1911年
卢瑟福根据α粒子穿透金箔的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核模型。
1912年
哈伯的合成氨法实现了工业化。
劳厄发现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证明了X射线是电磁波。
1913年
玻尔提出原子结构模型。
1916年
柯塞尔和路易斯提出原子价的电子理论。
1918年
路易斯明确提出化学反应的双分子碰撞理论。
1919年
阿斯顿第一次利用质谱仪研究同位素。
1925年
泰勒提出催化的活性中心理论。
鲁宾逊提出吗啡的分子结构式。
1927年
库恩和克拉尔对类胡罗卜素结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
伦敦和海特利首先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结构。
1929 年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1931年
尤里发现重氢和重水。
鲍林和斯莱特提出杂化轨道理论。
1932年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中国化学学会在南京成立。
1934年
约里奥·居里夫妇进行人造放射性元素的研究。
1937 年
库恩合成维生素A获得了成功。
1938 年
卡罗泽斯合成尼龙纤维获得了成功。
1941年
海德和罗翅合成有机硅聚合物。
1942年
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研究成功,对氨碱法做了重大改革。
1944年
西博格人工合成了超铀元素。
1950年
鲍林提出蛋白质的α—螺旋体结构。
1953年
齐格勒实现了乙烯的常压聚合。
1955年
桑格测定了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1959年
马托赫建议采用C12=12作为原子量基准,于 1961年在国际化学会上正式通过。
1960 年
伍德沃德合成了叶绿素。
1962年巴特莱特合成氙的氟化物。
1965年
邢其毅等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72年
伍德沃德等合成维生素B12。
1976年
李普斯科姆进行硼烷结构的研究。
1981年
建立和发展关于化学反应性能的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