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上的“无心插柳现象”
时间:2007-09-12 08:21 来源: 作者:王绍红 点击:次 所属专题: 化学史08
版权申明:凡是署名为“化学自习室”,意味着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请原作者看到后与我联系(邮箱:79248376@qq.com)!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化学史上有许多这样的现象,化学家们怀着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去探索未知世界,由于种种原因,却在探索过程中得到了计划外的意想不到的收获,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为“无心插柳现象”。
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波义耳有一次正在做实验,一不小心把一滴盐酸撒到一朵紫罗兰的花瓣上,他赶紧把花放进水杯里去冲洗,不一会儿,紫罗兰的颜色竟然由紫变红了。这一偶然发现,使波义耳感到十分惊奇,他又用其他酸做了同样试验,结果发现,其他各种酸同样能使紫罗兰由紫变红。为了验证碱是否能使紫罗兰改变颜色,波义耳又做了一系列试验,结果发现,碱同样能使紫罗兰改变颜色。波义耳又用不同的花朵、药草、树皮等泡出不同浸液,一一进行试验,结果发现有一种从石蕊苔藓中提取的紫色浸液对酸碱的反应最为有趣:它遇到酸会变红色;遇到碱会变蓝色。波义耳想,如果用纸在这种浸液里浸泡一下,然后拿出来烘干,不就可以用它来测试酸性或碱性了吗? 于是鉴别酸与碱的指示剂就由此诞生了。
德国炼金家布兰德一天突发奇想,能否从尿中提炼出金子呢? 于是他取来一大罐尿,放在火上蒸熬了一整天,总算蒸发干了。他小心地把剩下的残渣放在曲颈瓶里,接上一根玻璃管,再用一块湿抹布放在管子上,作为冷却管子用。然后用文火加热,逐渐升温,猛烈加热一阵后,再退火。不一会儿,一个奇异的现象出现了,玻璃管上放射出一束束美丽的浅蓝色的光焰。他高兴地跳起来,急忙叫醒妻子和儿子共享成功的欢乐。这个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重大发现,出现在1669 年夏季的一天黎明之前,布兰德发现的物质就是“磷”,希腊文原意就是“发光物”。
碘是由法国人库图瓦发现的。一天,库图瓦正在家中做试验,一只猫把盛装海藻灰溶液的瓶子和硫酸瓶碰翻了,他看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打翻在地的混合液体里产生了一种紫色蒸气,气味十分难闻、呛鼻,而且紫色蒸气遇冷物体后变为紫黑色闪着金属光泽的晶体。库图瓦被吸引了,他又做了许多实验,终于弄明白这种气体是一种新发现的元素。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把这种元素命名为“碘”,希腊文原意就是“紫色”的意思。
法国蒙彼利埃市制药学校实验员巴拉尔致力于从海藻中提取碘的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只要用氯水和淀粉跟海藻灰的浸取液作用,溶液就会分成两层,下层蓝色,上层红棕色。他能断定下层是碘,但上层是什么,他不得而知。他设法从提取碘后的母液中分离出这种棕红色的有臭味的液体,初步测定了它的沸点、密度,发现了它的许多化学性质。他确认这是一种新元素,起名“母里得”,拉丁文是“母液”的意思。1825 年11 月30 日他给法国科学院寄出了关于“母里得”的论文。科学院经鉴定肯定了巴拉尔的研究成果,但将它重新命名为“溴”,希腊文原意是“臭味”的意思。
1849 年非洲流行疟疾,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是从金鸡纳树上采下来的奎宁。英国皇家化学专科学校的霍夫曼试图从焦油中分离出奎宁。年仅18 岁的帕琴是霍夫曼的助手,他从焦油中分离出苯的衍生物甲苯胺,希望通过置换反应得到奎宁。在化学反应的最后阶段,一放入重铬酸钾就产生了一种辨别不清的黑粉状物质。当加入酒精以鉴别这一黑粉的真面目时,黑粉却迅速变成了鲜艳的紫色。这当然不是奎宁,实验失败了。但帕琴想,能不能把这紫色当作颜料呢? 涂在布上一看,效果极好。因此他满怀信心地先在英国取得专利,又说服父亲和哥哥开办染料工厂,开始大批生产。这个工厂经过改革生产出来的一种叫做“Mauve”的染料,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创造出一个称为“淡紫色的十年”的时代。
1878 年,欧洲流行一种葡萄霜霉病,不少果园颗粒无收。但是,法国波尔多城一马路边的果园里,却葡萄满架,硕果累累。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由于怕过路人偷摘葡萄,工人就在葡萄上喷了石灰水和硫酸铜,喷后蓝白相间,似乎葡萄害了病,行人就不再偷吃了。波尔多大学教授米拉特根据这个情况,认为这个果园的葡萄幸免虫害,可能与石灰、硫酸铜有关,便进行深入研究,终于在1885 年研制成功了具有强烈杀菌能力的杀菌剂———波尔多液。
1907 年的一天,法国化学家贝奈第特斯在实验室里整理药品架,一不小心挪动着的药瓶“啪”的一声掉到了地上。他赶忙伸手拿起药瓶,奇怪的是,摔到石板地上的药瓶虽然布满了裂纹,却没有一片碎片。原来药瓶里的化学药品经蒸发后,在瓶内壁上留下了一层坚韧而透明的膜。后来,贝奈第特斯经过多种实验,终于制成了一种新的防震安全玻璃。
1918 年的一天,英国伦敦大学的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在进行病原菌实验中发现,陪替氏培养皿中长出了霉,而长霉的地方竟没有实验要找的细菌。这是什么原因呢? 会不会是霉产生出某种不明物质,杀死或抑制了细菌呢? 于是他开始着手培养陪替氏皿中发现的霉,并彻底研究了这种霉对各种各样细菌的效果,发现它对人体的白血球不起排斥作用,对人体无害。弗莱明整理出一份受这种霉抑制或不受抑制的细菌一览表,这张一览表高度准确,至今仍然通用。弗莱明又通过许多实验,成功地制造出了霉的“溶液”。1938 年,英国牛津大学的弗洛瑞教授成功地从培养青霉素的霉的肉冻里分离出了青霉素结晶。1941 年,弗洛瑞前往美国,同美国的制药公司协作研制,生产出我们现在使用的青霉素。
这种“无心插柳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一方面,化学世界的复杂性和未知性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得益于科学家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求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他们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钻研精神。正是由于这种态度和精神,人类才在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就,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地向前发展、进步。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