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习室移动版

首页>有机化学基础>高分子材料>常识与故事p>

橡胶的黑与白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橡胶制品:扎小辫儿的皮筋,去铅笔迹的橡皮擦,上体育课用的篮球、小足球,以及球鞋,雨靴,软管,轮胎……

它们最大的特点是富有弹性。人们对橡胶感兴趣,正是看中了它的弹性。最早的自行车装的是木轮子,骑起来颠簸得厉害。自从发现橡胶以后,人们在木轮的外缘镶上橡胶,自行车行驶起来平稳多了。后来,充气的橡胶轮胎代替了实心的橡胶木轮,自行车才有了今天的模样。我们走路、爬山,要穿橡胶底鞋子。汽车翻山越 野,飞机起飞降落,橡胶轮胎就是它们的鞋子。全世界80%的橡胶用来制造轮胎。有趣的是,桥梁的底座上也衬有厚厚的橡胶支承垫,连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橡胶制品,都是利用橡胶的弹性。

橡胶的故乡在南美洲。那儿生长着一种橡胶树,割破树皮会流出白色的胶乳,一滴一滴流淌下来。当地的印第安人把这种胶乳叫做“树的眼泪”。他们将胶乳凝结后做成圆球,一边唱着歌,一边围着圆圈跳舞,把球传来传去。球儿落地,还能高高地弹起。这是他们最快活的游戏了。当时,印第安人玩的橡胶实心球是生胶制的。天然的生胶虽然有弹性,但它的大分子链条好象许多单根的弹簧,散乱地堆积在一起,弹性并不很大,而且这些弹簧容易拆开、分离,所以生胶一拉就断,没有韧性,稍稍受热就发粘、变软。

美国有一个贫穷的发明家古德意,他决心把生胶改造成既富有弹性又坚韧结实的理想材料。他对橡胶着迷三十多年,但是却一生贫困潦倒。古德意的家乡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你想找到古德意这个人吗?睹,那就是!他头戴、橡皮帽,身披橡胶衬里的风衣,里面穿着橡皮背心,下身套着橡皮裤子,脚登胶靴,手里拎个胶皮钱包——里面没有一文钱。古德意在生胶里掺进氧化镁,用石灰水煮,也试过用硝酸煮,还试过在生胶表面撒硫黄,放在太阳下晒……各种试验都失败了,后来,他在柑埚里加进生胶块、硫黄粉和松节油,放在火炉上煮。不小心,从柑祸里蹦出一块胶,落人火焰,尽管烧焦了,却没有发粘。古德意高兴得跳起来,经过掺硫加热得到的橡胶,正是他朝夕盼望的材料。

在今天的橡胶工厂里,这叫做“硫化”工艺。从此,生胶被改造成了有用的材料。古德意并没有因为这项重大的发明而跳出贫穷的窘境,六十岁临终时还欠别人二十万美元的债。古德意的硫化工艺后来被化学家弄清楚了:硫原子在生胶的大分子链节之间建立起“桥梁”,好象做沙发时一个个弹簧互相之间用麻绳、铁丝勾联成一个整体,弹性好,又不松散。橡胶里掺上炭黑,可以变硬,耐磨。鞋底、橡胶轮胎的黑颜色,就是炭黑造成的。白橡胶里不加炭黑,改加白色的碳酸钙、钦白粉等填料。擦铅笔字的橡皮只能用白橡胶做,总不能擦去了铅笔字却留下了黑色的痕迹呵。因此,橡胶的黑与白,不是随随便便挑选的颜色。

(责任编辑:)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