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习室移动版

首页>必修一>物质分类与胶体>方法与规律2>

关于溶解度曲线

  (1) 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示意图。

关于溶解度曲线

习惯上横坐标表示自变量t(温度),纵坐标为因变量s(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可以形象的表达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能直接反映出温度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情况,还可以反映出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差异。溶解度曲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①用于查找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如:2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

②可以观察某物质在一段温度范围内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如:B物质0~50℃范围内溶解度曲线较平缓,说明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③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如:在0~40℃温度范围内,A物质的溶解度比B物质的溶解度小;在4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在大于40℃时,A物质的溶解度比B物质的溶解度大。

④溶解度曲线下的点,如a点表示在50℃时,A或B物质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若要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可将a点左移到与曲线相交,即降低温度;或上移到与曲线相交,即增加溶质。溶解度曲线上的点如c点,则表示该温度下,溶液已达到饱和。若要变为不饱和溶液,则可将c点右移,即升高温度。b点因在A、B两物质溶解度曲线以上,所以,b点所表示的溶液为20℃时的过饱和溶液。

⑤溶解度曲线在物质分离上的应用。从溶解度曲线上看,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趋势有很大的差异。A物质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随之增大,而B物质溶解度曲线则变化不大。利用这个差异,可以将A和B的两物质从混合溶液中进行分离。具体做法是,先配成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对A物质而言),然后冷却降温。其原理是,由于A物质在较高温度和较低温度时的溶解度差很大,故降低温度会有大量的A物质析出。而B物质的溶解度差很小,只有很少的B物质析出。或冷却降温到接近40℃时,B物质的溶液还未达到饱和,B物质没有析出,这样就达到了分离的目的。

⑥食盐绝大多数来自含食盐3%的海水。由于食盐的溶解度曲线比较平缓,即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故不能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而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把它从海水中提取出来。海边盐场就是靠日光、风力等蒸发水分而得到大颗粒的食盐。 

(2)溶解度也可以用g(溶质)∕100g(溶液)表示,此法也能绘制出溶解度曲线,其走向与用g(溶质)∕100g(溶剂)表示的s–t曲线相一致。两者可以互相换算。后者的优点是溶剂的量是固定的。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