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习室移动版

首页>学习指导>基础复习>

一个学生的高三总结

     用我高中三年的想法和经历去解释这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乐观”。
      这是大部分和我接触较多的人给我的评价,我曾经给一位同学写了一张“快乐心法”,原文找不到了,大意是:①人要学会感恩,世上没有那么多可抱怨的事,烦恼一般都是自己找的。②不要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分数上,生活的内容还很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③反正已经考完了,哭闹后悔都没用了,还不如省下那精力投入下一步的学习呢。
这是当时的看法,现在对乐观又有了新的认识,它似乎等同于“客观”。有两句看上去差不多的话,一句是“生活真不容易啊!”另一句是:“生活本来就不容易”。后者是比前者高出一个层次的,它能认识到生活艰辛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进而去战胜困难。
       很多时候我愿意去预想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一方面努力避免最坏的结果,另一方面为最坏的结果做好打算。比如我曾很认真地思考过,如果高考时很多大题没做出来,落到二本去了,我的大学生活该怎么过?想好了也就没有心理负担了。临近高考时我突发奇想,把高三一年各科考到的最低分数加了起来,总平均分是626,心想发挥得再糗也能过重点线吧,那还有什么压力呢。乐观和自信是实力的外现,不是所有人的最低分数加和都能达到626的吧,没有心理负担是因为我曾认真地努力过。
第二个关键词是“用功”。
      我并不是很聪明,很多时候为了让自己“显得聪明”,我只好用“重复”和“笨鸟先飞”的方法。暑假里如果发了新书我就会提前自学,对英语来说就是先背课文,我对音标没感觉,只好让“金山词霸”领着我读,一天能慢腾腾的念熟一篇课文,但一个暑假下来就能很有成效。高二之前那个暑假30天,我背了四五个单元的课文,再上晨读时,别人背课文,我背《新概念英语》,高考之前,以这种蜗牛爬行的速度背了半本《新概念英语》(3)。
      用功除了愿意做这种枯燥的工作还要有时间保证,我不习惯早起晚睡就开发午休的时间。我们吃午饭很快,10分钟左右搞定,余下来的时间就做一点语文摘抄或者读《21世纪报》(那是一份大学生版的英文报纸),考试后再翻阅那份订了半年的《21世纪报》自己都惊讶,因为每一个版面上都有很多很多的标注,音标、汉译、例句,好像随手写下的东西积累起来也会很厚重。
       有人曾抱怨在教室里闷头“用功”一整天也没感觉有多少进步。我想起了两个意义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坐在教室看一天的书是“事”,而学到东西是“功”,是效用,所有用功也可以解释成用一定的方法获得学习效益,由此我提出:
第三个关键词“高效”。
       我完成任务的速度很快,这在班里是公认的。在我看来,高效的秘密法宝是“计划”。 “五分钟的计划等于十五分钟的工作”。其实要做一天的学习计划三分钟足够,首先看看课程表,今天都有什么课,;再想一下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一般绊住我的题我都会记忆深刻,也会在讲义上做一个明显的记号,上课专门听这些,有时课上没有必要全听的,特别是那些程度比较好的同学,画出不会的认真听,老师讲你会的东西时,你就可以用这些时间干别的。我习惯于每节课前花1分钟告诉自己这节课要完成哪些具体的任务,比如这节是生物,老师要讲的我全会了,那就用这节课干掉下一个专题的选择题,或者这节自习我要做完数学上交作业和3篇英语阅读。任务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否则计划老是完不成会有挫败感,但也不能太放松自己,我给自己定的任务能让我在比较投入的情况下完成,并且每节课还能余下一两分钟活动筋骨,等待下课。这给别人造成的印象是:周诺一直在玩耍却总是学得很快,其实是我充分利用了我不玩的时间。
       关于做计划和实施计划有很多小技巧,比如做计划与实施计划的时间间隔越短,计划被完全实施的可能性越大;如果记性不好,就像我一样把任务写在纸上贴在桌子上;如果自制力不好可以对自己实行些奖罚措施。另外,要摸清自己的生物钟,具体哪个时段做什么事效率高,依据生物钟做计划可以事半功倍。还有一些具体的东西只有自己具体做了才会知道。
第四个关键词是“投入”。
      这个词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思维集中,全神贯注,这要求自己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就是“我学着学着都忘了旁边还有人了”,其实这种状态不难找,只要你愿意深入地思考,问题就会像磁场一样把你吸引住。
      投入的另一层意思是感情投入,就是发自内心地热爱知识本身,我曾在周记上写过一段话:“如果光看知识本身你会发现它们是那样的神奇美妙:不说字字含情的诗文,也不说活泼可爱的英语,单是令我头疼的数学就让人赞叹不已。那一丝丝分析巧妙绝伦,那一步步论述严谨无比,一道数学题让人类的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上帝看了都会自愧不如”这是高二时写的。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信念:这不多不少的一摞课本容纳了人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智慧,我是多么地幸运能够认识、理解甚至应用它们,我应该感激这个时代,它让我有机会去学习,也应该感谢那些令人心烦的讲义,练习,它们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刻地理解知识。
       学习的动力一个是热爱,一个是目标,目标具体是什么可能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但大体方向是不会变的。高三时自己的目标已经不单是考大学了,我对自己30岁之前的生活轨迹做了一个规划,简单概括一下是:考一个较好的大学→努力学专业和英语→争取拿到国外高校的全额奖学金→留学→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回来报效祖国,基本上还是一个不断汲取知识的过程。所以到底是考清华北大,还是复旦、交大,或者山大,对我来说,它只是我长长的规划的开端,漂亮当然好,不尽人意也没关系,以后还要努力。所以整个高中的学习我更看重对知识的掌握,而分数是知识之后水到渠成的东西。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投入、热爱所能产生的巨大作用。我非常喜爱生物,从开始接触这门课就觉着它太有意思了。初中高中的生物课本我背了不知多少遍,因为背生物对我来说是休息和享受,。到一中后我给自己下了个命令,一定要参加生物奥赛,不论名次如何,一定要尽力。也算我幸运,高二寒假时山师大举办生物奥赛冬令营,就是给中学要参加生物奥赛的学生进行辅导,我到那里一听课就傻眼了,奥赛考的全是大学内容。当时教授列的书单子就是他们的大学教材,8开的书,老厚,有十几本,要参加竞赛必须全看一遍。要知道那是1月12号,竞赛是5月中旬进行的。当时我心里直打怵,觉着全看完是不可能的事,不过我还是打算开始,不能让自己败在自己手下。当时高二课程已经相当紧了,我必须在完成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再挤时间看生物,幸好那时我英语已经预习了好多,生物的新课也基本弄完了。我每天定点:后半节晨读,午休,静楼和第三节晚自习看生物竞赛书。老师的作业我必须快速地在课间和课上的时间做完。那段时间很“疯狂”,中午一放学就把一本硕大的大学生物教材塞进包里,端着饭缸提着包一路跑到食堂,吃饭基本是为了填饱肚子,绝对的闪电速度,再跑回宿舍,坐在床上倚着墙垫着枕头开始看。看到1点多时就会困得要命,眼前冒花。我靠着墙打个小盹,顶多五分钟,因为手里还有笔,一睡着手就会松,笔向下一滑我就惊醒了,这时候眼不花了,接着看。4月底我看完了教材,然后又吃掉了一本竞赛辅导,两本竞赛题库。现在那本竞赛辅导我还留着,侧面一圈全是黑的,都是我翻的。
       那次竞赛结果我自己是很满意的,笔试枣庄市第一,总成绩(笔试加实验)全省排名第30,虽然没有得到保送资格,这已经很出乎我的意料了,毕竟只有4个多月的准备时间。
      我想无论何时,学习都是需要一点“疯狂”的,有那种一定要做成这件事的信念,有那种愿意付出的果敢,生物竞赛对我影响颇深,高三时经常对自己说:现在的状况真的很难吗?生物竞赛那么看似不可能的事都能做下来,还有什么是不可能呢?拿出生物竞赛的劲头,周诺,你一定行的。
最后我提出的关键词是“总结”。
     就像喜欢做计划一样,我非常喜欢做总结。为了写这篇稿子,我翻出了刚进高三时一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文章。蓝色墨水的字迹已经褪色了,但激情仍在。那次主要是总结了高二时为考科大少年班而参加的05年高考。05年高考成绩是语文125,数学125,英语141,理综248,这些分数在当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有一些蒙蔽性,比如数学和理综亟待加强,特别是物理大题,理综出错的52分中有四十多分栽在物理上,语文和英语形式好像很乐观,但我自己从心里明白高二下半年基本上是把语文荒废了。梳理清后我列出了学习上的几个漏洞:物理和数学都是训练不够,规范不够,准确率不够,数学经常把题目看错。语文的基础知识没落实,英语语感不错,基础不牢。针对这些漏洞很快我对学习的重点做了调整。
      由此我对总结的建议是: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一面。总结是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服务的,不要自欺欺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自己的整体实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估。看“好”的方面是为了给自己找信心,看“不足”是为了下一步的调整、提高。
       前面写了很多,看上去很笼统,好像和我们学习的语数外理化生不是很沾边。记得哲学上有一句话叫“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换句话说:“人是怎么想的就会怎么做”。“乐观,用功,高效,投入,总结”是我学习上的“世界观”,希望它们对大家有一点启示。
       在谈完“世界观”的基础上我还是想提几点具体的“方法论”。不过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论”还需要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1、一定一定一定要建立错题订正本。这是走过高三的人的共同经验。对错题的回顾要做到“全,准,狠”,“全”就是关于这个题的知识漏洞和方法缺陷全都找出,在错题本上强化一遍。“准”即找准导致此题出错的直接原因,举个例子:我做过一个大炮向外发射炮弹的物理题,很多人都做错了,我也是。别人听老师一讲都恍然大悟,原来是忘了考虑能量损失了,可我很奇怪,因为我分明考虑了。再仔细读了一遍题目才发现问题出在审题上:题目中讲炮身不含炮弹的质量是M,炮弹质量是m,我做的时候匆匆一眼看成了炮身含炮弹的质量是M。这就不是知识和方法的问题,是思想问题,轻敌了,大意失荆州。最后一个“狠”的意思是“亡羊补牢”要想“为时未晚”必须下狠功夫把羊圈篱笆给夯实砸紧。知识漏洞赶紧去查课本问老师,一直到这些内容能在自己头脑中像过电影一样播放出来为止。方法缺陷就去找几道类似的题,一阵猛练,见效很快。思想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痛骂自己”,写文章讨伐自己,让自己明白问题的严重性,长个记性。
2、一定一定一定要训练规范,各科都要规范的。这里我只拿数学做例子。从高一开始我们班的任何数学练习都必须“做在本子上”,《基础训练》上的空白地方不小,但是在书上写就容易让人偷工减料,本子上的空间是无限的,让我们能充分地把问题表述清楚,有“所以”一定要讲清“因为”,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要有设计。老师讲“规范的步骤能规范人的思维”,有一些乍一眼看上去不一定能做的题,如果按部就班地写几步,说不定下面就有思路了。
3、多阅读,扩大知识面。对各科都有这个要求。语文高三时多看一些美文,强烈推荐《读者》杂志,有启发的东西摘抄下来。英语多看阅读,我们英语老师提出,学好英语有三个基本途径“阅读,阅读,阅读”。理科的东西怎么阅读呢?多看杂志,推荐《中学生数理化》和《语数外学习》,杂志上的文章都是针对一点讲得很透,多浏览能培养自己深入、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做题。题分几类:①老师发的讲义,资料上的题,②近几年的高考题,③课外资料上的题。对于①要全面,干净,彻底地消灭,对于②,要求质求量,一道好的高考题做个三遍五遍不叫多,而且高三复习时老师会领着做。做第③类题的目的在于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推荐两套较好的资料《试题调研》,《金考卷》,我狂补理综时做了五套金考卷四十余套题,到后来达到这个程度:拿过来题就知道要考什么,陷阱在哪里,用什么方法最简洁。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