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习室移动版

首页>化学实验>实验设计>

常见探究实验归纳总结

1、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褪去。

对于红色消失的原因,

甲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和HClO中和了NaOH所致;

乙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红色酚酞变成了无色的物质。

实验: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入一些NaOH溶液,若红色复出,则是因为HCl和HClO的酸性所致;若红色不再复出,则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所致。

2、在少量Mg(OH)2悬浊液中,滴加适量饱和NH4Cl溶液,固体溶解。

对于固体的溶解,

甲同学的解释是:在氢氧化镁悬浊液中存在溶解平衡:Mg(OH)2  常见探究实验归纳总结 Mg2++2OH   NH4Cl发生水解:NH4+H2O 常见探究实验归纳总结  NH3·H2O+H+,水解产生的H与Mg(OH)2电离出的OH发生中和反应,使Mg(OH)2的溶解平衡向右移动而使Mg(OH)2溶解。

乙同学的解释是NH4Cl电离出的NH4与Mg(OH)2电离出的OH发生反应生成弱电解质NH3·H2O,c(OH)降低,而使Mg(OH)2的溶解平衡向右移动,导致Mg(OH)2溶解。

实验:向Mg(OH)2沉淀中加入中性的醋酸铵溶液,加入后若Mg(OH)2不溶解,说明甲同学的解释正确;溶解则说明乙同学的解释正克确。

3、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NO2,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NO。浓、稀硝酸哪种氧化性强?

甲认为稀硝酸的氧化性强,原因是浓硝酸和铜反应产生NO2,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1,而稀硝酸和铜反应时产生NO,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3,氮元素得电子数后者大于前者;

乙同学认为浓硝酸的氧化性强,原因是从反应条件看,浓硝酸与铜反应时速率快,稀硝酸与铜反应的速率慢,加热时才有明显反应。

实验:用排水法收集两试管NO气体,用胶塞塞好,然后用注射器向支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浓硝酸,另一支试管里注入一定量的稀硝酸,看哪种酸能将NO氧化成红棕色的NO2。能将NO氧化成红棕色NO2的酸氧化性强。化学反应方程式为:HNO3+NO == NO2+H2O

4、对于CO32和HCO3结合H能力,

甲认为HCO3结合H能力强,理由是在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中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碳酸氢钠固体中产生气体速率快;

乙认为CO32结合H能力强,理由是在同一温度下同浓度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前者大于后者。

实验:取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碳酸钠的碳酸氢钠溶液放入同一试管中,再滴加盐酸,如果马上有气泡产生,则是HCO3先结合H;如果是滴入一定量盐酸后才产生气泡,则是CO32先结合H

5、向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先变红后褪色。

酚酞褪色的原因,

甲同学认为是由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氢氧化钠过浓造成的;

乙同学认为是由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Na2O2+2H2O=2NaOH+H2O2生成双氧水的强氧化性作用所致。

实验:向上述褪色后的溶液中逐滴滴入盐酸,如果红色复出,则证明是氢氧化钠溶液过浓造成的甲同学的解释正确;如果不再变红,则是由于反应过程中生成双氧水的强氧化性造成,乙同学的解释正确。

6、在25℃时,0.1mol/L CH3COOH溶液的pH约为3,向其中加入少量CH3COONa晶体,待晶体溶解后,发现溶液pH增大。

对于上述现象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甲认为主要是CH3COONa水解呈碱性,c(OH),因而溶液pH增大;

乙认为主要是因为CH3COONa溶于水,电离出大量CH3COO,抑制了CH3COOH的电离c(H)减小,因而溶液的pH增大。

实验:向0.1mol/L 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固体CH3COONH4,晶体溶解后,测定溶液pH,如果溶液pH增大,则乙解释正确;如果pH无变化,则说明甲的解释正确。

7、在溴水中加入镁粉,溴水褪色。

对于褪色的原因。甲认为是溴溶于水后,溴和水发生了可逆反应:Br2+H2O 常见探究实验归纳总结   HBr+HBrO,当向溴水中加入镁粉之后,则发生以下两种反应:Mg+2HBr=MgBr+H2↑  Mg+2HBrO=Mg(BrO)2+H2↑由于上述反应的发生,使溴水中的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从而使溴水褪色。

乙认为,镁是活泼的金属元素,在溴不中存在大量的溴,应该是溴与镁粉直接反应:Br2+Mg=MgBr2而使溴水褪色。

实验:

①在溴水中加入镁粉,立即观察现象,看是否在短时间内有大量气体产生,如果有大量气体产生,则甲的解释有道理;

②把镁粉加入到溴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振荡,看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是否褪色,如果不褪色,说明镁不与干燥的溴发生反应;

③向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少量水,再加入镁粉,振荡,看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是否褪色,再加入少量的无水硫酸铜,振荡,观察现象,根据实验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8、在室温下,把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对此

甲认为这是铜在浓硫酸里发生钝化现象;

乙认为室温下铜片放入浓硫酸中看不到明显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铜与浓硫酸在室温下反应速率很慢。

实验:在一个烧杯中放入一块铜片,再加入适量的浓硫酸,使铜片浸没在酸中,稍待片刻,用镊子取出,用不洗净铜片表面的酸液。将用浓酸处理过的铜片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如果表面有白色的物质析出,溶液的颜色变蓝,则铜在浓硫酸里没有产生钝化现象,乙的说法正确。如果表面没有白色物质析出,溶液的颜色也无明显变化,则甲的说法正确。

9、将双氧水溶液滴入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红色消失。

甲认为这是由于H2O2是二元酸:H2O2  常见探究实验归纳总结 H+HO2 消耗了OH,而使红色消失;

乙认为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将酚酞氧化使红色消失。

实验:向红色消失后的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若再现红色,则为H2O2的酸性所致,甲的见解正确;若不再为红色,则是因酚酞被双氧水氧化而褪色,乙的见解正确。

10、向品红溶液中通入一种常见的气体后,品红褪色。

甲认为通入的是氯气,

乙认为通入的是二氧化硫。

实验:将褪色后的溶液加热,若红色再现则通入的是二氧化硫;若不再现红色,则通入的气体是氯气。

11、加热稀氨水,溶液c(OH)有什么变化?

甲认为溶液c(OH)增大,理由是NH3·H2O是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平衡:NH3+H2O   常见探究实验归纳总结 NH3·H2O  常见探究实验归纳总结  NH4+OH,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吸热的,当升高温度后,平衡就会向电离的方向移动,所以氨水c(OH)增大,

乙认为一般加热有利于电离,但氨水受热时反而不利于NH3·H2O的电离,这是因为受热时氨易逸出,下列平衡:NH3+H2O 常见探究实验归纳总结  NH3·H2O  常见探究实验归纳总结 NH4+OH向左移动c(OH)减小。

实验:在试管中注入滴有酚酞的氨水,并在试管口套上小气球(防止氨污染空气),加热使氨水c(OH)减小,乙正确;如颜色变深,则加热使氨水c(OH)增大,则甲正确。

12、用实验验证阿伏加德罗定律:

已知镁能跟盐酸、醋酸反应,产生氢气。即:Mg+2HCl=MgCl2+H2↑   Mg+2CH3COOH=Mg(CH3COO)2+H2

⑴请用镁粉、盐酸和醋酸为原料证明在同温同压下,当上述两种酸的物质的量相同时,反应产生的氢气的体积出相同。

⑵若收集到的氢气体积不同,则请推测不同的原因。

答:⑴因为该实验是比较性实验,故在设计时要控制好两实验的条件(镁粉质量、盐酸、醋酸浓度体积要完全相同,产生氢气的实验装置要完全相同,实验时的外界温度压强要相同)。

具体如下:A、组装如图装置  B、气密性检查  C、取下反应发生装置,分别加入镁粉和盐酸或醋酸,再重新连接好装置  D、打开分液漏斗向烧杯加入100mL 、0.1mol·L-1盐酸或100mL 、0.1mol·L-1醋酸  E、测量烧杯中水的体积

比较两次实验结果

⑵影响生成氢气的体积大小因素有:

一是产生氢气的量,所取的两种酸的浓度,量取的体积大小;实际参加反应的量(因反应放热盐酸挥发而减小进行的程度)。

二是收集氢气时的温度压强不同,由于两者酸性强弱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瞬间放出的热量不等,导致容器中的温度压强不同。

1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实验直接证实AlO2结合H的能力比CO32

供选试剂:NaOH溶液、AlCl3溶液、CuSO4溶液、pH试纸、NaHCO3溶液、FeCl3溶液(仪器自选)。

⑴应选试剂:

⑵操作要点:

⑶操作过程中的现象:

⑷能证明AlO2结合H的能力强于CO32的反应的原理的离子方程式:

答案:⑴NaOH溶液、AlCl3溶液、NaHCO3溶液

⑵①取少量的AlCl3溶液于试管中;②向试管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产生白色沉淀恰好全部消失;③向其中再滴入NaHCO3溶液至足量。

⑶当加入NaOH溶液时,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白色沉淀消失,再加入NaHCO3溶液时,又有白色沉淀出现。

⑷AlO2+HCO3+H2O=Al(OH)3↓+CO32

(责任编辑:)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