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选择题备考策略与方法指导
时间:2022-02-14 10:37 来源:未知 作者:赵耀增 点击:次 所属专题: 选择题07
版权申明:凡是署名为“化学自习室”,意味着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请原作者看到后与我联系(邮箱:79248376@qq.com)!
一、近五年全国卷I、Ⅱ、Ⅲ选择题考点明细
二、有关化学与传统文化、社会、生活、技术类选择题
1、考点统计
传统文化:全国卷:近2年4考
化学与生活:全国卷:5年12考
2、考查内容
考查元素化合物结构、性质、用途、学以致用能力
3、趋势
继续体现学科的价值引领。借助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古籍文献、经典诗词等有关的物质变化、反应类型、物质组成、实验操作、性质用途等
4.STSE解题“四步曲”(如右图)
5.解答STSE试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回归生活:掌握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维生素C的还原性,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区别。
(2)了解环保知识:酸雨是指pH<5.6的降水而非pH<7的降水;CO2既不会导致酸雨,也不属于大气污染物,是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
(3)了解社会热点:新冠病毒的消毒剂,酒精、次氯酸盐的不同消毒原理,新冠疫苗的保存,碳中和和碳达峰等。
(4)掌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如氯水的性质、漂白粉的作用、明矾净水原理、纯碱的工业制备等。
6、化学与传统文化解题思维模型
三、有关电化学类选择题
1、考点统计:全国卷5年14考
2、考查内容
原电池原理、原电池装置、电解池原理、金属腐蚀与防护、新型电池、正负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等。
3、趋势
选取科技前沿成果,考查知识的运用和分析能力。最新科技成果和新信息为载体,考查新型电池工作原理,以实际生产为载体考查电解池工作原理
4、答题模板:
Ⅰ、先判断是电解池还是原电池
Ⅱ、判断两极
Ⅲ、分析电极反应
IV、对照选项
5、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步骤
Ⅰ、“放电”时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①依据条件,指出参与负极和正极反应的物质,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转移电子的数目;
②根据守恒书写负极(或正极)反应式,特别应注意电极产物是否与电解质溶液共存。
Ⅱ、“充电”时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充电时的电极反应与放电时的电极反应过程相反,充电的阳极反应为放电时正极反应的逆过程,充电的阴极反应为放电时负极反应的逆过程。
Ⅲ、判断溶液pH的变化:如果判断的是整个电解质溶液pH的变化,就要分析总的化学方程式,生成或消耗酸碱的情况。如果判断的是某极区溶液pH的变化,就要分析这个极区的电极反应,生成或消耗H+或OH-的情况。
IV、离子交换膜的判断
第一步:明确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粒子。
第二步:结合题设信息,确定物质生成或消耗区域。
第三步:运用电化学原理写出电极反应式,依据电中性原则,确定粒子的移动方向。第四步:依据粒子移动方向,判断离子交换膜类型。
四、有关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类选择题
1、考点统计:全国卷5年17考
2、考查内容
以原子结构、复杂框图为载体、考查位-构-性的关系及应用、周期律的应用、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3、趋势
化学语言的运用和信息的整合能力,以新型物质的结构式、核反应、图表类为载体进考查
4、做题模板:“先推后判”;破题关键:“会背会推”
5、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Ⅰ、理论推断:
①原子结构: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越大,最外层电子数越少,相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②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同主族元素由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同周期元素由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Ⅱ、实验标志:
①单质从水或非氧化性酸中置换出H2的难易程度。
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③溶液中盐与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④单质的还原性或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与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相反。
⑤原电池中的正、负极,一般,负极大于正极。
Ⅲ、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同主族元素由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同周期元素由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按F、O、Cl、Br、I、S的顺序,非金属性减弱。
IV、实验标志:
①单质与H2反应的难易程度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③溶液中非金属与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④单质的氧化性或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与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相反。
注意: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是指分解的难易程度与氢键无关。
V、化学键的判断:凡金属和非金属构成的化合物(除氯化铝外)都是离子键,凡非金属构成的化合物(除铵盐外)都含共价键。A-A型共价键为非极性键,A-B型共价键为极性键.
VI、物质熔沸点的判断方法:
①看状态:固体>液体>气体
②含有氢键的物质(物质中有O/N/F元素),熔沸点高
③相同类型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五、有关实验类选择题
1、考点统计:全国卷5年18考
2、考查内容
常见仪器的使用、装置的应用、实验基本操作、试剂的保存、离子的检验、物质的鉴别、除杂、分离提纯、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探究
3、趋势
知识为基、能力导向,探究类实验、教材实验深挖及拓展创新、大题小做
4、必备知识
(1)化学仪器上的“0”刻度
①滴定管:“0”刻度在上面。
②量筒:无“0”刻度。
③托盘天平:“0”刻度在刻度尺最左边;标尺中央是一道竖线非零刻度。
④容量瓶、移液管等只有一个标示容积的刻度,没有零刻度。
(2)注意几种定量仪器的精确度:
滴定管的读数保留小数点后2位,量筒、托盘天平的读数保留小数点后1位,广泛pH试纸的读数为整数。
(3)易被忽略的实验操作的“第一步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气体抽取、气体性质验证等与气体有关的实验。
②检查是否漏水——滴定管、容量瓶、分液漏斗等有活塞或瓶塞的玻璃仪器。
③验纯——点燃可燃性气体。
④润湿——用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淀粉KI试纸检验某些气体时先润湿,但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时不能润湿。
⑤调零——托盘天平的使用。
⑥取样,溶解——用化学方法检验、鉴别固体物质。
(4)容易忽视的4个实验安全问题:
①有毒气体的尾气必须处理。通常将H2S、SO2、Cl2、NO2等气体用NaOH溶液吸收。
②易爆气体如H2、CO、CH4、C2H4、C2H2等在点燃之前必须要验纯。
③用H2、CO还原CuO、Fe2O3等实验时,应先通气,等体系内的空气排尽后再加热,若先加热后通气可能会发生爆炸事故。实验完毕,先撤酒精灯,冷却后停止通入H2或CO。
④加热制取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完毕,应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入发生装置而使发生装置破裂。
(5)化学实验中的九个先与后
①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②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③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
④用石蕊试纸、淀粉KI试纸等检验气体的性质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而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时不能将试纸润湿。
⑤做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盛装液体前要先用标准液润洗。
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溶解或稀释后的溶液要先冷却至室温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
⑦检验气体的先后顺序:一般先检验水蒸气,再检验其他气体。
⑧气体除杂和干燥顺序:若用洗气装置除杂,一般除杂在前,干燥在后;若用加热装置除杂,一般干燥在前,除杂在后。
⑨做证明淀粉水解的实验时,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的Cu(OH)2悬浊液前,要先加入NaOH,把溶液调节到碱性;做证明氯丙烷水解的实验时,应先加酸中和过量的碱,再加AgNO3溶液。
(6)分离(提纯)时的注意事项
①过滤时要用到漏斗、烧杯和玻璃棒,且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②蒸馏时,冷却水从下口流入,从上口流出,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在蒸馏烧瓶侧支管附近,最后面接收馏分的锥形瓶不能加塞子;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③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外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停止加热。
(7)不同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
①“固+固”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②“固+液”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③“液+液”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④“气+气”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六、有关电解质溶液类选择题
1、考点统计:全国卷5年9考
2、考查内容
3、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电离平衡常数应用、滴定曲线和分布分数曲线的应用、盐类水解原理的应用、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溶度积常数的应用等。
4、趋势:考查对图表、图像中信息的提取、整合,模型运用,对数图像、双纵轴图像、微粒的分布分数图像等
5、必备知识
解答此类试题,要抓住三个关键词:微弱、平衡、守恒,即溶液中存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盐类的水解平衡,且都是微弱的(水解相互促进反应除外),微粒浓度之间存在守恒关系。
弱酸稀释时pH变化小;越稀,弱电解质的电离的程度增大,越稀,盐类的水解的程度增大。
(6)关键能力:巧抓“五点”,突破微粒浓度关系
①抓反应“起始”点,判断酸性或碱性的强弱。
②抓反应“一半”点,判断是什么溶质的等量混合。
③抓“恰好”反应点,生成什么溶质,溶液的酸碱性,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④抓溶液“中性”点,生成什么溶质,哪种反应物过量或不足。
⑤抓反应“过量”点,溶质是什么,判断谁多、谁少还是等量。
七、有关有机化学类选择题
(一)考点统计:全国卷5年17考
(二)考查内容
分子式、类别、结构、官能团性质、反应类型、共面共线、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
(三)趋势
价值导向。以中医药物质成分的结构、有机合成为载体,考查经典考点
(四)必备知识
1.常见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
(1)取代反应特点:有上有下
(2)加成反应特点:只上不下
(3)消去反应特点:只下不上
类型:包括卤代、硝化、磺化、水解、酯化等反应类型。加成反应常用试剂:H2、X2(卤素)、HX、HCN、H2O等。
类型:醇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消去。
(4)加成反应:主要以烯烃和苯为代表,碳碳双键、苯环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5)取代反应:烷烃、苯、乙醇和乙酸均容易发生取代反应。
2.有机反应中的“H2”
H2在有机反应中总是“扮演”加成试剂的角色,能与碳碳双键(C===C)、碳碳三键(C≡C)、苯环、醛基—CHO和酮基—CO—中的碳氧双键(羰基)以及碳氮双键和三键(C=N、C≡N)等发生加成反应。
3.烃的羟基衍生物比较
CH3CH2OH | CH3COOH | ||
与Na反应 | 能 | 能 | 能 |
与NaOH反应 | 不能 | 能 | 能 |
与NaHCO3反应 | 不能 | 不能 | 能 |
与Na2CO3反应 | 不能 | 能 | 能 |
4.有关官能团性质的规律方法、易混、易错点
(1)注意苯环的结构与六元环的区别,不要看到含双键的六元环就认为是苯环。
(2)蛋白质发生盐析是物理变化,可逆;蛋白质发生变性是化学变化,不可逆。
(3)氧化反应包括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催化氧化反应和燃烧反应等。
(4)不是所有的碳氧双键均能发生加成反应,如酯和羧酸中的碳氧双键不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5)苯、液态烷烃等不能因化学反应而使溴水褪色,但是能够发生萃取(物理变化)而使溴水层褪色。
(6)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不一定是醛类,还可能是:葡萄糖、麦芽糖、甲酸、甲酸盐、甲酸酯等。
5.区分三个易错问题
(1)不能区分常见有机物发生反应的反应类型。如塑料的老化发生的是氧化反应,不是加成反应,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等。
(2)不能灵活区分有机反应的反应条件。如苯与溴水不反应,只与纯液溴反应。
(3)不能准确地对有机物进行分类。如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6.牢记三种物质的特征反应
(1)葡萄糖:在碱性、加热条件下与银氨溶液反应析出银;在碱性、加热条件下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2)淀粉:在常温下遇碘变蓝。
(3)蛋白质:浓硝酸可使蛋白质变黄,发生颜色反应,盐析(可逆),变性(不可逆)。
7.同分异构体判断时必记的三个内容:
(1)甲基乙基都是1种,丙基(C3H7—)有2种,丁基(C4H9—)有4种,戊基(C5H11—)有8种。
C3H6AA型有4种,C3H6AB有5种,C4H8AA有9种,C4H8AB有12种.
(2)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有3种,苯环上有三个相同的取代基有3种,苯环上有三个取代基且两同一不同有6种,苯环上有三个不同的取代基有10种,苯环上有四个不同的取代基有30种。
C7H8O含苯环的同分异构体有:酚类3种,醇1种,醚1种,共5种。
(3)C4H8O2的酯有4种,羧酸类有2种,即含-OH又含-CHO的有5种,含六元环的1种。C5H10O2的酯有9种,羧酸类有4种,即含-OH又含-CHO的有12种。
C5H10O2水解后的羧酸和醇重新组合形成的酯有5╳8=40种
8、根据有机物的特殊反应确定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
官能团种类 | 试剂与条件 | 判断依据 |
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 | 溴水 | 橙红色退去 |
酸性KMnO4溶液 | 紫红色退去 | |
卤素原子 | NaOH溶液,加热,AgNO3溶液和稀硝酸 | 有沉淀产生 |
醇羟基 | 钠 | 有H2放出 |
酚羟基 | FeCl3溶液 | 显紫色 |
浓溴水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
羧基 | NaHCO3溶液 | 有CO2气体放出 |
醛基 | 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 有银镜生成 |
新制Cu(OH)2悬浊液,煮沸 | 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 |
酯基 | NaOH与酚酞的混合物,加热 | 红色退去 |
八、新情境类选择题
(一)考点统计:全国卷近2年4考
(二)考查内容:以反应历程、机理图像为载体,考查反应原理、反应热、活化能
(三)趋势:
通过新颖的信息呈现形式,考查对关键信息的筛选、提取和整合运用能力。化学原理综合、结合科技前沿或新信息进行考查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化学计量、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等
(四)必备知识:
(1)催化原理:改变反应路径,使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降低。活化能是能量,活化能高,反应的难度大,反应速率慢。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了有效碰撞的的次数,加快了反应的速率。
(2)理想催化剂的特性:选择性(是指给定条件下反应物之间能够同时发生多个反应情况下,催化剂可以大幅度提高目标产物在最终产物中的比率,酶的选择性极高)。
(3)选择反应温度依据之一:在选择某反应的温度时,首先应考虑催化剂的活性温度,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催化剂的作用。
(4)催化剂中毒:由于某些物质(反应原料中带入的杂质、催化剂自身的某些杂质、反应产物或副产物)的作用而使催化活性衰退或丧失的现象。
(5)催化剂影响速率不影响化学平衡:对于可逆反应,催化剂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因而不能改变反应物的转化率,但可缩短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
在平衡前,加入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注意不是平衡转化率
(6)周期表中催化剂寻找区域:过渡元素区。
中学中常用的催化剂:酶是蛋白质,也是催化剂。二氧化锰、五氧化二矾、铁触媒、铂铑催化剂、Ni、Cu,浓硫酸、稀硫酸。
(7)教材研究催化剂的三个实验:
①一个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有多种。如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除了二氧化锰之外,还可以用FeCl3、CuSO4溶液等。
②高锰酸钾与草酸反应,生成的Mn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褪色速率会突然加快,是易被忽视的自催化反应,要想观察到褪色现象,草酸必须过量。
③淀粉水解实验,酶的催化条件温和而高效。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