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习室移动版

首页>必修二>硫氮与环境>注解与辨疑9>

化学反应机理类试题的命题模式与解题策略

一、 心概念与知识网络

“反应历程”或“反应机理”是近年来高考化学的热点。它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串联起热力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的枢纽。理解其核心概念及相互关系,是攻克此类题目的基础。

1.1 核心概念

基元反应:反应历程中最简单的、一步完成的反应。

中间产物:在反应过程中生成,但又在后续步骤中消耗掉的物种。它们相对稳定,在能量-历程图上对应于“山谷”。

过渡态 (TS):反应物转化为产物过程中能量最高的、不稳定的状态。在能量-历程图上对应于“山峰”。

活化能 (Ea:反应物分子从基态转变为过渡态所需的最低能量,即“山峰”与“山谷”的能量差。决定反应速率。

决速步:整个反应历程中速率最慢的一步,通常是活化能最高的一步。

1.2 知识网络

化学热力学:

焓变 (ΔH:化学反应在恒压条件下吸收或释放的热量。ΔH<0为放热,ΔH>0为吸热。

盖斯定律:反应热只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可用于计算总反应或某一步的焓变。

化学动力学:

反应速率:主要由决速步的活化能决定。活化能越低,速率越快。

催化剂:改变反应历程,降低活化能,同等程度提高正逆反应速率,但不改变ΔH

化学平衡:

平衡转化率:催化剂不影响平衡转化率。温度、压强、浓度通过影响平衡移动来改变转化率。

平衡常数 (Ka:只受温度影响,与反应历程和催化剂无关。

其他知识点:

电化学:电极反应的机理分析。

同位素示踪:用于追踪原子在反应中的去向,判断键的断裂与形成。

二、高考命题模式深度剖析

通过分析近年真题,我们可以发现反应历程题目的命题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

2.1 考查内容侧重

命题者倾向于通过反应历程图,深入考查学生对以下几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中间产物与过渡态的辨析:要求学生能从能量图上准确识别“山谷”处的中间产物和“山峰”处的过渡态。

决速步的判断:这是高频考点。判断依据是“活化能最高的基元反应是决速步”。

活化能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比较不同历程或不同步骤的活化能大小,进而判断反应速率快慢或催化剂优劣。

2.2 信息呈现方式

题目信息通常以直观的图、表形式给出,主要有以下几种:

能量-反应历程图:最常见的形式,直观展示反应物、中间产物、过渡态、产物的相对能量及活化能。

反应机理示意图:通过结构式或结构简式,分步展示原子重组、化学键断裂与形成的过程。常结合催化剂表面吸附(用×表示)或电化学过程。

数据表格:给出不同条件下(如浓度、温度)的反应速率数据,要求推断速率方程或分析反应级数,这也是广义上机理探究的一部分。

2.3 与其它知识点的融合

反应历程题目的综合性极强,常与以下知识点“捆绑”考查:

与反应热的结合:利用能量-历程图计算反应的焓变(ΔH=E产物-E反应物)。或通过比较反应物和产物的能量高低,判断反应吸热或放热。

与化学平衡的结合:考查催化剂对平衡的影响(只改速率,不改平衡,不影响转化率),以及温度对放热/吸热反应平衡移动的影响。

与电化学的结合:将反应机理置于原电池或电解池的背景下,要求分析电极反应的详细步骤。

与同位素示踪的结合:利用同位素(如18O、D)追踪特定原子的去向,从而推断反应机理中的成键、断键位置。

2.4 题型分布

反应历程问题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均有出现,但侧重点不同:

选择题:多为定性判断,考查对核心概念的准确理解,如图的辨识、基本概念的正误判断等。

非选择题:多为综合性填空、计算和简答。要求学生进行定量分析(如计算活化能、焓变、平衡常数),并能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描述反应步骤或解释原因,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三、解题策略与模型构建

面对复杂的反应历程题目,建立一套系统化的解题策略至关重要。

3.1 审题“三步法”:快速提取有效信息

读图/表识信息:拿到题目,首先聚焦图表。在能量-历程图上,迅速标出起点(反应物)、终点(产物)、山峰(过渡态)和山谷(中间产物)。在机理示意图上,理清物质转化箭头的指向,注意催化剂的循环再生过程。

审题干明要求:仔细阅读问题,明确题目要求是“计算”还是“判断”,是“比较”还是“解释”。将问题与图中的特定步骤或物种对应起来。

联知识建联系:将图表信息和问题要求与脑海中的知识网络进行匹配。问速率,想活化能;问反应热,想始末能量差;问平衡,想勒夏特列原理和催化剂作用。

3.2 核心题型分析思路

类型一:能量-反应历程图分析

遵循“五步分析模型”:

定性:比较反应物总能量和产物总能量,判断反应是吸热(产物能量高)还是放热(产物能量低)。

算焓变(ΔHΔH=E最终产物-E起始反应物

算/比活化能(Ea:Ea=E过渡态-E该步反应物。注意是与“前一个山谷”的能量差,而非与总起点的能量差。

定决速步:寻找最高的活化能垒对应的步骤。

判催化剂:若有两条路径,活化能更低、ΔH不变的路径即为催化路径。

类型二:反应机理示意图分析

遵循“四步分析模型”:

理关系:顺着箭头,理清反应物如何一步步转化为产物,写出各步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找角色:在整个循环中,“先进后出”的是催化剂,“中途生成又消耗”的是中间产物。

析键变:观察结构式或结构简式,分析每一步中哪些化学键断裂,哪些化学键形成。

循踪迹:如果涉及同位素,要特别关注标记原子的位置变化,这是推断机理的关键证据。

3.3 案例解析

案例:水煤气变换反应历程分析【2019·全国Ⅰ·28(3)】研究金催化剂表面水煤气变换[CO(g)+H2O(g)=CO2(g)+H2(g)的反应历程如下图所示,其中×表示吸附在金催化剂表面的物种。

化学反应机理类试题的命题模式与解题策略

问题1:该水煤气变换的ΔH<0还是ΔH>0

解题思路:

分析:图中起始反应物CO(g)+2H2O(g)相对能量为0 eV,最终产物CO2(g)+H2(g)+H2O(g)相对能量为-0.72 eV。产物能量低于反应物能量。

结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

问题2: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E是多少?

解题思路:

分析:“能垒”即活化能。需找出所有正向反应步骤中最高的活化能。

1.过渡态1:

化学反应机理类试题的命题模式与解题策略

化学反应机理类试题的命题模式与解题策略

2.过渡态2:

化学反应机理类试题的命题模式与解题策略

化学反应机理类试题的命题模式与解题策略

3.结论:最大能垒为2.02 eV。

3.4 高分技巧

规范答题:计算焓变务必带“+”或“-”号和单位(kJ/mol。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明物质状态。描述原因时,要使用“活化能”、“中间产物”等专业术语。

避免混淆:中间产物是能量谷点,过渡态是能量峰点,二者本质不同。

牢记催化剂本质:催化剂只影响速率,不影响平衡和反应热。题目中“提高产率/转化率”等说法若与催化剂挂钩,通常是错误的(选择性除外)。

活化能计算要准确:活化能是过渡态能量与该步反应物能量之差,切勿一律用过渡态能量减去初始反应物能量。

四、总结

高考对反应历程的考查,标志着化学学科从“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的深度转变。这类题目看似新颖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始终围绕着能量变化与物质转化的基本规律。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勤加练习,任何复杂的反应历程题都将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