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习室移动版

首页>班级管理>高三备考>

如何顺利度过高考复习的极限期

高考复习到了最后阶段,学生身心俱疲,尽管觉得力不从心,举步维艰,但又不能放弃。我把这个阶段称为复习的极限期(“高原现象”是这一特殊时期发生在部分考生身上的一种客观现象)。我这里说的“极限”,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是相对的,并非数学概念。

这个阶段的学生,经过长期的艰苦复习,生理和心理都很疲劳,大多数学生把这看作是高考备考必经的阶段,能够正视困难,经受考验。也有一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复习效率低,越学越觉心里空空的,一点底也没有,甚至感到身体不适。我把部分学生身上的这种不良反应称为“极限反应”。

部分学生身上出现“极限”反应,有多方面的原因。

1. 急功近利带来的恐惧心理 

一般来说,高三学生都带有功利目的,但因为复习备考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所学的新旧知识也需要一个同化过程,所以,往往难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有些同学认真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希望马上从分数上看到效果,如果一次测验、考试的成绩不理想,就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便情绪低落,下次测验成绩再不好,心情就更沉重。失败的情感体验的不断反馈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引起“极限反应”。 

2. 没有掌握的知识,多是难点 

经过第一轮复习后,一般同学的学习成绩往往会有长足的进步。因为第一轮复习是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印象比上新课时要深,对主干知识、核心概念的理解也相对深刻,故从单元检测成绩来看,进步明显。第二轮复习是以专题的形式把各科知识串连起来,因为专题训练所涉及的知识呈线性结构,所以,学生对复习内容也不难掌握。但是有些学生经过前两轮复习,还存在着某些知识缺陷,还难以编织出具有张力的知识网络,在做综合题时难免捉襟见肘。如果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就会产生心理焦虑。 

3. 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的东西没有及时融入原有的认识结构

学习有三个层面,即知识——能力——意识。第一个层面是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这个层面是后两个层面的基础,但它只达到了“懂”,离“掌握”还有相当远的距离。第二个层面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是“用”。会“用”,说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这只能说明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还不能算“自己”的知识,因为它还没有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时间一长,还易遗忘。第三个层面是所学知识在大脑中形成学科思想,这是“通”。不仅一开口能说出“行话”(学科语言),而且能自如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相关的各种问题,并能同化新知识。达到这个层面,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综合消化,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教育专家认为,只有“投入学习时间”(指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才与学习成绩成正比。有的同学也曾努力学习过一阵子,但只达到第一、二个层面就停止了,时间一长,又还给了老师,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时,总难得心应手,效果当然好不了。

4. 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与策略

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越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汇贯通,这就需要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如果我们还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后一阶段的学习,用过去的惯性思维去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就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的不适应。

此外,经过一段时间复习后,原有的知识正在重新排列组合,同时被掺入一些新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把知识重新构成一个多层次、相对清晰的体系,这需要一定时间的理解与融合。这个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因为这是人的潜意识的活动,所以思想单纯、性格开朗乐观的学生所需时间相对较短,反之,则需长一些。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顺利度过高考复习的极限期呢?

首先,就是要增强意志力。

高考是我国现阶段最好的、最合理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只要全国的考生不能百分之百地分别进入北大、清华这两所大学,就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所以,高考是对考生多方面素质的考察,当然包括毅力和意志力。我们每个考生要冲到前面,接受自己心仪的高校的选择,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是“心累”。只要心有杂念,就会影响复习效果。试想,当发令枪响后,参加百米短跑的运动员还能想“我应该”、“我如果”等等吗?

如今,我们的高考复习也到了冲刺阶段,我们必须以攻关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克服困难,挑战极限。高考试场,心无杂念者胜!

其次,注重基础,避免“眼高手低”。

2004年湖北高考理科状元、以705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基础班的陈凯南,在第二轮复习后,感觉自己看了不少书,对许多知识点复习了若干遍,但做题时,对有些问题仍似懂非懂,效果不佳。认真分析原因后,他很快从惶惑中走出来,决定狠抓基础,从一些经典而精练的试题中寻找规律。他终于获得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经典而精练的习题,会遇到许多以前接触过的内容,但有很多东西,当再次学习时,我们能感悟到与以前不同的心得,这也是一种成就。这就是温故而知新。 

如果不想做题,可以采用“看题”的办法。以数学为例,“看题”就是迅速扫描题干,如果能想出解题方法就直接跳到下一题,如果不会,就要仔细思考,不要一想不出来就问人或翻答案。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陷入题海。

后一阶段的复习,要特别注重基础知识,最好是回归书本。书本上的题目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比较简单,但它们具有典型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教材中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编织具有张力的知识网络。我们平时说“知识点”的比较多,但有谁注意到把零碎知识串起来的“联结点”?更有谁研究过能引导我们由已知推出未知的“生长点”?这恰恰是温故知新的含义。

以古诗词鉴赏为例,平时,我们可能喜欢读“山抹微云,天粘衰草”这样的词句,因为感觉新奇;但若从研究考试的角度,读“春眠不觉晓”这样十分熟悉的诗句,则更能引起我们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容易帮助我们找到鉴赏古诗词的路径。

同理,以研究的态度,做课本上的习题,能使我们深刻地理解题型结构和解题方法,不仅能巩固基础,还能让我们从中发现做题的规律和技巧。何况,高考试卷中有相当多的试题是教材中基本题目的直接引用或稍作变形而得来的。

第三,改进复习方法

在后阶段,我们应注重总结反思,举一反三,不可一味追求解题的数量和难度。

2005年安徽高考理科第一名、以697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的涂浩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做数学、物理题目时,总要认真想一想出题者在哪些地方设置了陷阱,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希望学生用什么方法做。然后再比照自己对题目考查的基础知识有没有掌握,是否有概念不清的问题。

很多需要计算的选择题就是练习以上能力的好题,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算出答案就完了,还要去观察别的选择题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这个选择题,即揣测出题者的用意。经常这样练习,在遇到一些不太麻烦的题时,可以一眼看出下手的角度及易错的地方,从而大大提高速度和准确率。

第四,注重心理意象训练 

每天睡觉前把自己当天学习或训练的东西再在头脑中清理和思考一遍,进行一次无纸笔的训练,早上起来后也可以再搜索一遍。因为大脑中再现的内容经过大脑处理,留下来的都是记忆较深刻、且相对重要的主要信息,所以进行心理意象训练,有助于编织知识网络,有助于新旧知识的融合,以扩展已有的认知结构。

最后,还要敢于舍弃。 

在复习的冲刺阶段,我们必须轻装上阵,所以要舍弃一切不需要或不重要的东西。

1舍弃杂念。这里说的杂念是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外的一切念头。

2舍弃多余的资料。在这个阶段,课本是最好、最重要的复习资料,再就是消化老师布置的习题。其余的,一概扔掉。

3舍弃偏题、怪题、难题。当然,顶尖高手可以做一些相对较难的题目。

综上所述,高考复习极限期其实是每个高考考生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产生严重“极限反应”的最主要原因是“心魔”。相信我们的同学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极限反应”,顺利度过高考复习的极限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