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习室移动版

首页>班级管理>高三备考>

高考复习中高原期的处理策略

一、什么是高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相当多的考生临考前一两个月会出现一段时间内学习和复习效率停滞不前,学习没进步,甚至过去学过的知识现在也有波动。有的考生说:越学越没进步,反而倒退,出现情绪烦躁、信心降低的状态。不少考生这样诉说:“我复习很努力,做了大量的习题,为何效果不佳,成绩总在原地徘徊?”这就是高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一词源于教育心理学中动作技能的学习曲线。

高考复习中高原期的处理策略

 动作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显示:练习者开始进步快,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后期进步慢。中间的停顿期叫高原期或高原现象。我们把在复习中出现的学习效率停止不前的现象称之为高考生的“高原现象”。

 

二、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

 

高原现象的产生原因有多种,最常见有以下几种:

 

一是学习方法。

 

有些学生没有在复习上树立以我为主的理念,不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安排,这就使得自己本来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而自己的弱点却没有得到改进。

 

有些学生复习流于表面,知识的记忆与内化不到位。很多考生只在乎作了多少题,而没有对其中的方法进行有效地总结,知识的融会贯通、综合内化程度不够,做不到举一反三,遇到没见过的题就又束手无策。

 

有些同学没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这样也会造成高原现象。在高考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复习后期还需要知识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要形成知识的网络和体系,这需要加强综合能力与分析能力。如果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进行后一阶段的学习,往往造成学习停滞不前。

 

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突破,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即“高原现象”的出现。

 

二是生理、心理疲劳。

 

高三下学期的学习相当紧张,不少考生日以继夜,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有的同学题做得过多过滥,不仅做老师布置的卷子,而且买很多卷子做,最后晕头转向、心情烦躁,甚至越做心里越没数,复习效率降低,出现高原现象。生理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

 

三、“高原现象”的处理策略

 

多数考生在高考复习阶段都会出现高原期,一般来说,“高原现象”在一模前半个月(大约4月份)开始出现。有的同学出现时间长一些,有的同学出现高原期的时间短一些,有的高原期表现轻一些,有的可能重一些,但出现高原期的现象很普遍。总的来说,“高原现象”的处理策略以调整心理、自我总结为主。

 

1. 调整心理

 

 在认识上不要过于恐慌。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到了学习极限,走出高原期后学习效率和成绩是还会提高的,因此,在高原现象上不要惊惶失措,只要挺住、忍耐住,就会走出高原现象。

 

同时,适当的调整自己的复习目标。制订复习计划的目标不能太高,要留有余地,切实可行。要建立在正确估计、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之上。较长的计划和较短的安排宜相互结合。“高原现象”出现后,要认真检查自己制订的复习计划,果断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调整复习计划或努力排除计划执行中的不利消极因素。

 

注意劳逸结合。“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注意脑力与体力的平衡,在一天的紧张复习后,要安排适当的体育运动,跑跑步,做做操,使疲惫的身心松弛下来。

 

家长给考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有些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高原现象比他本人还要 担忧,不停地干预,这样只会更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孩子走出高原期。家长在这段时间一定要心平气和,给他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孩子平稳地走出高原期。

 

2. 自我总结

 

这几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立意,强调能力与知识相结合,把能力落到实处。 “高原现象”的发生可能意味着所学的知识有些还没有真正转化为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以我为主要找出自己的学习“弱点”。这时,适当进行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调整,在复习时既要完成学校布置的统一作业,又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制定计划,一个个地解决,就能走出高原期,成绩也会有新的提高。

 

总之,高原期现象是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暂时现象,不足为奇,更不必困惑、焦虑、不安甚至失去信心。只要科学认识,分析解决,就能顺利度过。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