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习室移动版

首页>物质结构与性质>原子结构与性质>注解与辨疑d>

关于元素电负性的讨论

问题:《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材上的元素电负性好些数据和网络上查到的不同,为什么?

依据电负性比1.8的大或小来判断元素是金属、非金属,Sb、Bi、Pb是金属,但电负性都是1.9,大于1.8; Si、Ti电负性都是1.8,一个是金属,一个是非金属。怎么解释?

P 和H 的电负性都是1.7,C 和S 电负性都是2.5 ,P 和 H,C 和 S 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相同吗?

用成键元素的电负性差比1.7大或小来判断化学是离子键还是共价键,S、I和Na的电负性差是1.6 比1.7小,但它们都是离子化合物。怎么解释?

一种看法:

(1)电负性的数据,不同的科学家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得到的数据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常用的有3种系统,分别是三位科学家在1932 年、1934 年、1957 年提出的。还有对后两种方法作某些修正,得到一些不同的数据。最早提出电负性概念的是鲍林。这这种数据系统,是依据成键原子间键的键能大小总结出的经验规律,且人为规定氟的电负性为4.0(3.98), 以此来计算其他元素的电负性。不同教科书的电负性数据表引用的数据系统可能不同,查到的数据也就不会完全想同。高中新课程的三个版本的化学教材所引用的数据,都是沿用徐光宪'《物质结构简明教程》的数据表。不少高校无机化学引用的数据,并列有2或3种系统的数据。 例如,中国科大的张组德编著的无机化学所附录的电负性表, 所列的氢的三种电负性数据分别是:2.2、2.3、2.2 ; 磷分别是2.19、2.25、2.06; 氟分别是3.98、4.19、4.1 。

(2) 利用电负性数据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化学键的类型、共价键的极性,大都是依据经验总结出的一般规律。教科书也说明“一般认为”或“通常是”,不能把它看成是绝对的“标准”。用电负性判断金属、非金属元素,有的科学家主张以电负性值2.0为大致的区分值,在2.0 左右的为半金属。离子键、共价键的区别并非是绝对的。随着共价键极性逐渐增强,逐步演变为离子键。因此,更不能绝对化地看问题。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