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实验的分析与评价
时间:2025-01-06 10:27 来源:未知 作者:化学自习室 点击:次 所属专题: 表格实验题
版权申明:凡是署名为“化学自习室”,意味着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请原作者看到后与我联系(邮箱:79248376@qq.com)!
知识要点
1.表格实验分析的“三个角度”
(1)可行性。实验原理是否科学合理,操作和装置是否简单可行,所选用的化学药品、仪器、设备和方法等在中学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能否满足,实验操作是否安全可靠,实验步骤是否简单、方便,实验现象或效果是否明显等。
(2)安全性。从避免炸裂、防污染、防失火、防吸水、冷凝回流等方面进行评价。
(3)绿色化。反应原料是否易得、安全、无毒,反应速率是否较大,原子利用率及生成物的产率是否较高,实验过程中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实验成本是否经济等。
2.表格实验题答题步骤
3.考前必记
(1)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1 | 在HCl气流中加热AlCl3·6H2O,制备无水AlCl3 |
2 | 取1mL20%蔗糖溶液,加入少量稀硫酸,水浴加热后取少量溶液,先加入NaOH溶液中和酸,再加入几滴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检验蔗糖水解产物中的葡萄糖 |
3 | 取少量亚硫酸钠固体样品溶于蒸馏水,加入足量稀盐酸,再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Na2SO3已经变质 |
4 | 将溴乙烷、乙醇和烧碱的混合物加热,产生的气体经水洗后,再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褪色,则溴乙烷发生了消去反应 |
5 | 向丙烯醛中加入足量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至不再生成砖红色沉淀,静置,向上层清液先滴加酸中和碱,再加溴水,溴水褪色,说明丙烯醛中含有碳碳双键 |
6 | 将铜丝灼烧至表面变黑,伸入盛有某有机物的试管中,铜丝恢复亮红色,该有机物中含有醇羟基或羧基 |
7 | 探究HClO和CH3COOH酸性强弱,用pH计测定等浓度的NaClO溶液和CH3COONa溶液的pH,CH3COONa溶液的pH较小,说明酸性:CH3COOH>HClO |
8 | 向Na2S溶液中通入足量CO2,然后再将产生的气体导入CuSO4溶液中,CuSO4溶液中产生黑色沉淀,表明H2CO3的酸性强于H2S, |
9 | NaHCO3溶液与Na[Al(OH)4]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证明结合H+的能力:HCO3-<[Al(OH)4]- |
10 | 向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红色褪去,证明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
11 | 常温下,测量NaHCO3溶液的pH,若pH>7,则说明HCO3-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
12 | 向1mL0·1mol·L-1FeCl3溶液中滴入0.1mol·L-1KI溶液5mL,再滴入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Fe3+与I-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
13 | 探究氢离子浓度对CrO42-(黄色)Cr2O72-相互转化的影响,向K2CrO4溶液中缓慢滴加硫酸,黄色变为橙红色,证明K2CrO4中存在平衡2CrO42-(黄色)+2H+Cr2O72-(橙红色)+H2O |
14 | 将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
15 | 将去除氧化膜的铝片放入浓硝酸中,片刻后取出用水立即洗净,并快速放入硫酸铜溶液,铝片表面未见紫红色固体,说明铝片表面已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
16 | 证明CO2中含有CO,先除尽CO2,再把气体通入加热的CuO中,若黑色固体变为红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原混合气体中含有CO(说明CO具有还原性) |
(2)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1 | 向溶有SO2的BaCl2溶液中加入Fe(NO3)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不能说明N |
2 | 取少量固体溶于蒸馏水,滴加少量稀硫酸,再滴入KSCN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不能检验Fe(NO3)2固体是否变质 |
3 | 将红热的木炭加入浓硝酸中,产生红棕色气体,不能说明碳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了NO2 |
4 | 将少量铁粉、5mL 苯和1mL 液溴混合,产生的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混合时液体剧烈沸腾,AgNO3溶液中产生淡黄色沉淀,不能说明苯和液溴发生反应生了HBr |
5 | 向Na2SO3和Na2S混合溶液中加入浓硫酸,溶液中出现淡黄色沉淀,不能说明+4价和-2价硫可归中为0价 |
6 | 将制备乙酸乙酯后剩余的反应液加入碳酸钠溶液,有气泡产生,不能说明乙酸有剩余 |
7 | 将饱和食盐水滴在电石上,使生成的气体通入高锰酸钾溶液,溶液褪色,不能证明乙炔生成 |
8 | 向食品脱氧剂样品(含还原铁粉)中加入硫酸后滴加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不能证明食品脱氧剂样品中含Fe2+ |
9 | 常温下将铁片分别插入稀硝酸和浓硝酸中,前者产生无色气体,后者无明显现象,不能说明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 |
10 | 将25℃0.1mol·L-1Na2SO3溶液加热到40℃,用传感器测定溶液pH的变化,通过温度升高,溶液的pH逐渐减小,不能确定Na2SO3的水解平衡逆向移动 |
11 | 将K2S固体溶于水,进行导电性实验,K2S溶液可导电,不能证明K2S中含有离子键 |
12 | 向溶有SO2的BaCl2溶液中通入气体X,出现白色沉淀,气体X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
易错判断
1.实验目的与仪器(试剂)选择正误判断
序号 | 主要仪器 | 试剂 | 实验目的 | 正误 |
1 | 圆底烧瓶、导气管、烧杯、铁架台 | 干燥的二氧化碳、蒸馏水 | 模拟喷泉实验 | × |
2 | 酸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带铁夹) | 已知浓度的盐酸、待测NaOH溶液 | 测定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 × |
3 | 酒精灯、玻璃棒、蒸发皿、三脚架 | NaCl溶液 | 蒸发NaCl溶液得到晶体 | √ |
4 | 试管、烧杯、酒精灯 | 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新制银氨溶液 | 鉴别葡萄糖和蔗糖 | √ |
5 | 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 | 锌粒、稀HNO3 | 实验室制取H2 | × |
6 | 烧杯、酒精灯、玻璃棒、分液漏斗 | - | 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物 | × |
7 | 铂丝或铁丝、蓝色钴玻璃、酒精灯 | 稀盐酸、待测液 | 焰色试验 | √ |
8 | 烧杯、分液漏斗、胶头滴管、铁架台 | 待提纯的AlCl3溶液、NaOH溶液 | 提纯混有MgCl2杂质的AlCl3溶液 | × |
9 | 分液漏斗、烧瓶、锥形瓶、导管及橡胶塞 | 盐酸、大理石、硅酸钠溶液 | 证明非金属性:Cl>C>Si | × |
2.实验逻辑关系的正误判断
序号 | 实验 | 现象 | 解释与结论 | 正误 |
1 | 滴加几滴稀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 试纸不变蓝 | 原溶液中无N | × |
2 |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 × |
3 | 硝酸银溶液中加入足量NaCl溶液,再加入KI溶液 |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变为黄色沉淀 | Ksp(AgCl)>Ksp(AgI) | √ |
4 | 向NaBr溶液中加入氯水,再加入淀粉-KI溶液 | 溶液变蓝 | 氧化性:Cl2>Br2>I2 | × |
5 | 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 | 固体变黑膨胀 | 浓硫酸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 √ |
6 | 配制FeCl3溶液 | 将FeCl3固体溶解于适量硫酸溶液 | H+抑制FeCl3水解 | × |
7 | 常温下,相同的铝片分别投入足量的稀、浓硫酸中 | 浓硫酸中铝片先溶解完 | 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 × |
8 | 向CuSO4溶液中通入H2S气体 | 有黑色沉淀 | CuS不溶于稀硫酸 | √ |
9 | 在CuSO4溶液中加入KI溶液,再加入苯,振荡 | 有白色沉淀生成,苯层呈紫色 | 白色沉淀可能为CuI | √ |
10 | 向硝酸亚铁溶液中滴入稀硫酸 | 无明显现象 | 硝酸亚铁与硫酸不反应 | × |
3.实验目的与实验操作的正误判断
序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目的 | 正误 |
1 | 向2mL1mol·L-1NaOH溶液中先加入3滴1mol·L-1FeCl3溶液,再加入3滴1mol·L-1MgCl2溶液 | 证明Ksp[Mg(OH)2]>Ksp[Fe(OH)3] | × |
2 | 相同温度下,向两支盛有相同体积不同浓度H2O2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入适量相同浓度的CuSO4溶液和FeCl3溶液 | 探究Cu2+、Fe3+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 × |
3 | 向黄色固体难溶物PbI2中加水,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然后加入NaI固体,产生黄色沉淀 | 证明难溶物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 √ |
4 | 先在托盘上各放一张滤纸,然后在右盘上添加2g 砝码,左盘上添加NaOH固体 | 称取2.0g NaOH固体 | × |
5 | 将FeCl3固体溶解于适量蒸馏水 | 配制FeCl3溶液 | × |
6 |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mL FeCl3饱和溶液,搅拌并继续煮沸出现浑浊 | 制备Fe(OH)3胶体 | × |
7 | 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硝酸的pH | 比较Cl、N的非金属性强弱 | × |
8 | 用熔融氧化铝、CCl4做导电性实验 | 证明二者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 | √ |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