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习室移动版

首页>高考专题>元素化合物>

化学鉴源与略考


     化学上的概念、名词、术语不少,有声、有色,声色俱备,给人以清澈见底的明晰感觉。就有那么一些无声、元色,或声色模糊的名称、名词、术语,使人无从理解,甚至给人以莫名其妙的感觉。笔者趣意对中学化学教学中常见而又难于回避的名称、名词和术语溯本求源略加考证,尽可能达到明其所妙的目的。

(1).化学 有一次,一位读者写信向袁翰青先生请教:“化学这个名词在我国是什么时侯开始使用的?”就此问题袁翰青先生在1982年《化学教育》l期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1856年英国传教士韦廉臣(1829~1890)所著的《格物探源》中第一次使用了“化学”这个名称的。后来在我国,“化学”这个名词就很普遍地使用,并很快传到了日本。

(2).科学 “科孚”这两个字,我国本来称为“格致”,光绪年间,从日本传来了“科学”这两个字,后来代替了“格致”。

(3).重晶石、重水、重金属 这里的“重”是矿物名词用字,当读成“重量”的“重”。而重碳酸钠、重铬酸钾、重过磷酸钙的重,是化学名词用字,当读成“重庆”的“重”。
     对于NaHCO3,见侯德榜著《四酸三碱》126页有注:碳酸氢钠也叫做“重碱”,“重”音Chong,重庆的“重”。
     对于K2Cr2O7、H2Cr2O7,见1955年《比学通报》12期757页,《无机化学物质的命名原则》一文指出:“由两个简单含氧酸缩去一分子水的同多酸,甚为常见,一般均习惯用焦字作词头来命名,也有用重(音虫)字作字头命名的,如H2Cr2O7,就命名为重铬酸。”
    据袁翰青先生考查:源于清末化学家徐寿,开始对西字的分析。

(4).对■、■、■、碱、碱字的使用查考
       (1)1953年以前出版的高中化学编译本,■、■同时使用。一般说来,“■”代表碱类,而“■”代表可溶性碱。但在使用时有混淆的情况亦常见。
       (2)1953年2月中科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化学物质命名扩大会议座谈会以后,废弃了■,有■、■混用的情况。
       (3)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简化汉字,将“■”直接简化成“碱”。“碱”字一直使用到1963年,这其间有碱和碱混用的情况。
      (4)尽管现用的《现代汉语词典》对“碱”注有同“碱”的说明,但自1963年以后至今,■、■、■、碱等字,几乎不出现在任何版本的化学用好中,一律统一用“碱”字。

(5)炭和碳
      大家知道,我国早先只有“炭”,没有石头边。《康熙字典》、《词源》上只能查到“炭”,而没有“碳”。古典文学唐代待人白居易的《卖炭翁》的诗文中有“炭”字。据查,还是在奴录社会末期,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炭”字已广为使用了。它是“岸”字省去“干”声补以“火”声的典型的形声字。
      就是化学元素概念确定的前前后后,“炭”都曾作为一种元素应用了相当长的时期。从19世纪70年代化学家徐寿翻译和编写的《化学鉴源》、《格致江编》,到本世纪初虞和钦先生写的《有机化学命名草》等一书中,“炭”都是一种元素名称给化合物命名。例如:C2H4称为“炭二轻四”,CH2Cl2称“二绿化炭赢质”等。
    “碳”宇在我国是什么时侯开始使用的,我曾于1991年6月20日写信请教我国著名化学家袁翰青教授,他于同年6月26日回信写到:“我国早先只有“炭”,没有石头边,解放后,才在商务印书馆的词典中首次出现。词典名《化学命名原则》一书。”
     查现行版《辞海》(1936年首刊)有“碳”字,这可能是修订后增加的字,很可能1936年的原版《辞海》中没有“碳”字(现在不好找原版《辞海》,只能从袁翰青教授谈的为依据来推了)。本世纪20年代制定的化学元素命名,曾增设偏旁(钅、石、气、氵)时, “碳”可能就是新字之一。我也于1991年8月从南京师范大学孙公望老师那里查到由陈同素编,朱昊飞校的《化学实验》(1934年版)一书第十二章“碱及其化合物”,该书对于“碳”和“炭”的区别用法跟现在完全相同。可见,“碳”字的出现和使用较早,实际在30年代的化学果本中已相发普遍地使用“碳”了,但它一直没有出现在解放前的辞书中。 

(6)氢、氧、氮、氟名称的来历
      查《化学通报》1987年11期51页:由化学家郑贞文先生主持编写出版的《化学命名原则》一书于1933年出版,书中首次把H、O、N、F、Cl由原袭徐寿的轻气、养气、淡气、弗气、绿气,将它改成氢、氧、氮、氟、氯,一直沿用到现在。

(7).基和根的区别
      根据1980年《无机化学命名原则》,基和根是指在化合物中存在的原子集团;若以共价键与其它部分结合者叫做基,以电价键与其它组分结合者叫做根。

(8).辰砂 又名“朱砂”。朱者红也,以其矿物化学成分颜色鲜红而得名。朱砂富产于辰州(今湖南辰溪、沅陵、沪溪、淑浦),故名。

(9).铅糖 是醋酸铅的俗称。从前有人把烧热的铅(PbO)投入酒中,加盖。第二天,酒的酸味消失而赋予甜味(醋酸铅);也曾有人因醋酸铅有甜味,错误地把它当甜味品来使用。尽管这些都是使用醋酸铅的历史性错误,但它确实是醋酸铜俗名铅糖的原因。

(10).洁碱(碳酸氢钠NaHCO3)
       世界各国所生产的,绝大部分都消耗在食用上面,小部分供医药和工业用。食用NaHCO3对杂质的要求严格,不允许含有不利于卫生、影响身体健康的东西,因而“纯洁”、“纯净”就成为NaHCO3的基本质量指标。如果我们说纯碱和烧碱是工业用碱,那么洁碱就是民用NaHCO3的代名词了。洁碱用于发面包,蒸馒头用量很大所以洁碱是大吨位生产的碱类。工业上是用纯碱与CO2作用制洁碱的。

(11).纯碱(Na2CO3)
       碳酸钠在开始工业化时,是用路布兰法进行生产的,产品的纯度最高不过95%左右。当采用氨碱法生产碳酸钠时,产品的纯度高达99%以上,相对比较实属“纯”品了。所以在制碱工业上历史地、习惯地称碳酸钠为“纯碱”。其实Na2CO3还有许多别名。
       碳酸钠的外观像食用面粉样的粉末状物质,日常生活中又把纯碱叫做“面碱”;照相行业把一水碳酸钠称为“碳氧”;我国永利碱厂没有建成以前,绝大部分是依赖英商卜内门公司(英帝国的化学工业公司)的“洋碱”供应,只有一小部分是来自国内产的天然碱。而且只经过稍稍加工的天然碱仅限于华北,产品聚集在河北张家口,再转销南北各地,这就是碳酸钠有“口碱”之称的缘由(注意!不可把口碱视为可以食用的碱!)。以前,纯碱常用于家庭洗涤及洗羊毛,这就有“洗濯碱”、“洗涤碱”之称。此外,还称碱灰、苏打。苏打是外文的音译,英文是Soda、俄文是coДa,日文叫曹达。目前生产上还有按纯碱密度的不同分轻质纯碱、中质纯碱和重质纯碱等三个品种。同是碳酸钠,化学上如此的一物多名,实属罕见。

(12).碱土金属
        元素周期表里第Ⅱ主族的钙、锶、钡、镭这四种元素通称为碱土金属。“土”字的由来,是缘于这些元素的来源是矿石,其氧化物难溶于水、难于熔融的性质叫“土性”。Ca、Sr、Ba的氧化物兼具有碱性和土性,故名。注意,碱土金属的更广泛的概念,还包括铍和镁。

(13).硝 硝酸、硝酸铵、硝石(硝酸钾)、硝土(主要含硫酸钠,还含有泥土和食盐;也指一些年代久远的老墙泥和厕所的墙根浅表土层含的硝酸钾,称硝土)、土硝(硝酸钠,也有时指从硝土制得的硝酸钾)、火硝(硝酸钾)、焰硝(硝酸钾)、芒硝(硫酸钠)、盐硝(硫酸钠)、皮硝(含结晶水的硫酸钠)……,这些冠以“硝”字的化合物,有许多和氮元素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硝”成了“氮”的代词。值得注意的是,有时“硝”字是指硝酸盐,而另一些时侯,硝又和氮风马牛不相及,如芒硝、皮硝等。

(14).镪水 一般是指强酸的俗称。如硝镪水(硝酸)、硫镪水(硫酸)、盐镪水(盐酸),以及强酸的混合物皆俗称镪水。现时又常用“强”来代替“镪”字,称硝强水、硫强水(又磺强水)等。但也不尽然,化学史料中记有碳强(即炭强—碳酸)、醋强(醋酸),看来“强水”一词泛指酸溶液是可以肯定的。

(15).铁原子量 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梁树权教授,早年发表的“铁原子量修订”的博士论文(1937年获德国明兴大学博士学位)中的测定数值,1940年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所采用,一直沿用至今。这也应当说是中国人在元素周期表上的一个闪光点。

(16).矽和硅 矽钠片的“矽”字是硅字的旧称,鉴于跟矽字的同音的字太多,1953年2月中国科学院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化学物质命名扩大座谈会,讨论通过并公布,把读音跟锡混淆不分的矽改成“硅”字。这样,矽铁就是硅铁,矽钢片就是硅钢片了。只有医学上还用矽肺这个名称,其余都不用“矽”字。

(17).××K(开)金 在珠宝业中,金、合金中金的组分一般系用“开”来表示。1开是重量的1/24。例如18K(开)金,指含金l8/24(即75%),12K(开)金,是含有50%金的合金。因此,纯金自然就是24K(开)100%的纯金了。

(18).■(■) 由陈同素编,朱昊飞校的《化学实验》(1934年版)第九章(115页)■,即氨,当时称■气,■水。解放前和50年代初编译出版的一些化学用书的硫酸铵,氯化铵又你叫硫酸■,氯化■。现在某些医院用于治疗初期感冒的祛痰药NH4Cl的标签上仍有写“氯化■”的。应当说明的是:第一,“■”字可见于《辞源》四卷3195页有记载,以后的《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均元(■、■)字可查;第二,“■”,跟“矽”一样,在化学上属于该废除的字,早已用铵字代替。
     据袁翰青光生介绍:有关“■”和“铵”两个字,解放前上海大同大学校氏曹慧群先生在名词用法上,积极主张用“氩”。氩字代替“氨”字是解放后。氩是元素名词,金字旁■,解放后停止使用,偶尔在医院里借用一下,是非常个别的。“铵”是化合的一部分。
(19) .胆矾 胆矾原名石肌,俗称“胆子”采用很早,又名蓝矾,化学成分是CuSO4•5H2O。由于它的颜色似胆、味苦更似胆而得名“胆”。再因有天然矿产才有“石胆”一称。

(20).皓矾 化学式ZnSO4•7H2O,无色正交晶体。因系是含结晶水的硫酸盐统称矾,又因其外观洁白元暇、明亮好看而得名曰“皓矾”。

(21).矾 某些含结晶水的硫酸盐,以及多数硫酸盐形成的复盐,统称叫做矾。如明矾、绿矾、胆矾、钾镁矾等。有人说“矾”是跟硫元素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一类化合物,看来这话的事实依据还是比较充分的。

(22).雄黄、雌黄 查阅化学词典可知,雄黄、雌黄具有极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时竞难以分辨。雄黄、雌黄主要以共生矿的形式存在,是我国古代炼丹方士们修炼神丹的大药。他们认为,雄黄、雌黄可以转化为黄金。这种想法,大概不排除这“二黄”具有跟黄金相似的颜色而取得“黄”字。南朝刘宋建平王所撰《黄术》所记:“天地之宝,藏于中极,命曰雌黄。雌黄千年化为雄黄,雄黄千年化为黄金”。我国化学史家们对“黄”字没有异议,认为鉴于雄黄(As4S4)、雌黄(As2S3)的颜色、状态、矿床共生、理化性质十分相似而又有区别,古代炼丹方士们在黄字之前冠以“雌”、“雄”识别之,这不能不说用化学物质命名的一大绝妙。

(23).泻盐 化学式是MgSO4•7H2O,系无色品体。味咸而苦,医疗上是口服用泻药,故名。

(24).砒霜 是亚砷酸酐(As2O3),俗称砒霜。As2O3有三种变体,均可在200℃以下升华,凝结成洁白似霜的固体而得“霜”字。砒亦作“■”。古时都认为它是一种矿物石药、剧毒。所以砒霜即霜。“貔”是虎豹类的猛兽,而“貔”与“■”有相同的读音(Pi),于是有以动物(貔)的名给矿物(■)命名之意。这里不仅取其相同的读音,而且富有以性猛如虎豹的貔来示意■霜一砒霜的毒性。这就是砒霜这个名称中“砒”字的来由。

(25).铅笔 大家知道,铅笔芯是用石墨压制成的,力何又你铅呢?是石墨中含有铅吗?
     将石墨在石板或纸上划一下,其片状结构就粘附于纸上,这同方铅矿(PbS)一样而留下灰墨色痕迹,以致18世纪以前的欧洲人长期认为石墨是“含铅物质”。“铜笔”、“铅笔芯”的谬名即源于此。后来稿清楚了,才定名为“Graphite”,来自希腊文,是书写之意。“石墨”故名思义,就是能作书写的石头。

(26).高岭土 高岭土(主要成分是Al2O3•2SiO2•H2O),是制瓷器的原料。查史料:
       (1)《化学发展简史》6页:“高岭土是瓷土中含硅酸盐成分较高的一种,因盛产在江西景德镇附近的高岭而得名。”
       (2)《世界化学史简编》6页(凌永乐编著):“制造瓷器的原料高岭土是我们祖先在五、六千年前选出的,因为它出产在高岭山而得名。现在世界各国都沿用我国所订的这个名称——Kaolin”。
       (3)《中国化学史论文集》44页(袁翰青著):“江西星子高岭土”,和文革前的高中化学第三册(第一分册)15页:“在景德镇市附近高岭地方……。”
     以上史料表明,高岭土这一名称源于高岭山。《化学教育》1990年1期19页“拾零”介绍:“高岭士是音译名,英文名称是Kaolie,其主要组分高岭石(Al2O3•2SiO2•H2O)也是音译名,英文名称为Kaolinite,它们没有中文含又”。这个介绍似乎还可以再作考证。

(27).黄血盐 《化学发展简史》144页有载文:“黄血盐这个试剂大概是1704年,德国一个叫狄斯巴赫的涂料工人发明的。他最初是用草木灰跟牛血一起焙烧,然后经过浸取、结晶的手续后,得到了一种黄色晶体”而得名黄血盐,其化学成分是K4[Fe(CN)6]。

(28).冰晶石(Na3AlF6) “石”有矿石之意,冰晶石的矿床极少,产于伟晶岩中。晶体呈假立方外貌,集合体呈致密块状,由于光泽及折光率近于冰而得名冰晶石。大量冰晶石由NaAlO2、NaHCO3和NaF人工合成,用于电解氧化铝炼的助熔剂。

(29).波尔多液 法国植物学家米亚尔第(1838~1902年)于1885年在法国的波尔多大学研究发现,硫酸铜和石灰的混合液可以防止葡萄、土豆、西红柿的露霉菌病害,于是在波尔多城大量生产这种混合用于防治植物病害,并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后来这种混合液很快传遍了欧洲及整个世界,并以它的产地波尔多城命名为波尔多液。

(30).是磷光,还是■光?

      ■是原有的字。1918年商务出版的汉英新辞典,称■素,H3PO4称为■酸。该辞典虽有磷字,但无作元素之意。1934年出版的陈同素编写的《化学实验》一书的十四章“及其化合物”也只有“■”而无“磷”字。可见用磷作元素名在后。此后改火旁为石旁作为元素名称,以说明该元素是非金属。因此磷字应专用于该元素及其化合物,而■取义其■火,似称■光为好。

(31).T.N.T T.N.T的学名是三硝基甲苯,正是它的学名Tre(三)—Nitro(硝基)—Tluene(甲苯)的缩写。

(32).六○六(606) 德国化学家及药物学家艾里许(1854~1915年),他经过606次苦心实验,于本世纪初终于成功地用砷合成了3、3、—二氨基4、4—二羟基偶刖苯(又称胂凡纳明)。这是一种治疗梅毒的特效药。艾里许的研究成果(还有九一四)于190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为了纪念这一艰辛的研究成果,人们把这个药物称为“六○六”。

(33).重晶石 重晶石的“重”宇应读作“重量”的“重”。它是一种著名矿物,化学成分BaSO4。重晶石有块状或纤维状,很重,密度达4.3~4.6g/cm3。因此被称为“重晶石”、“重土”等。利用重晶石密度大的这种性质,造纸时用作填料以加大纸张的密度。在钻油井时,在泥浆中添加BaSO4,也可大大提高泥浆的密度。

(34).毒重石 一种天然矿石,密度大,4.2~4.6g/cm3,有毒而故名。

(35).青铜 《化学发展简史》10页:“青铜是古代劳动人民有意识地把铜和锡或锡配合熔铸成的合金。”因为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故名“青铜”。

(36).锦纶 合成纤维中学名叫聚酰胺6的纤维,我国的商品名称叫锦纶(俗称尼龙)。我国是1958年在辽宁锦州开始建成并投入生产的第一个合成纤维工厂生产聚酰胺6纤维。为了纪念这种纤维在我国的涎生地,我国的商品名称把它定名锦纶。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