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式复习模式
时间:2012-04-29 19:02 来源:未知 作者:刘洪林 点击:次 所属专题: 复习方法
版权申明:凡是署名为“化学自习室”,意味着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请原作者看到后与我联系(邮箱:79248376@qq.com)!
复习课是新课的延续,要通过知识重组,使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系统化、条理化。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多且分散,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上好复习课就成了每位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化学复习课主要分为两类: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和理论知识复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复习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从原本繁杂而凌乱的知识点中寻找到知识框架,即进行框架式复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框架式复习就是摒弃繁杂的知识点,先建立整体知识的主要框架,理清章节知识中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先点后线,然后再填入每种物质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即由线到面。用点、线、面整合整章知识的复习方法。以元素化合物章复习课堂设计为例,介绍一下本人总结的框架式复习。.
框架式复习课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一、建立知识框架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通过目录站高一角度构建知识主体框架,框架构建时注意各物质之间间距要大(便于发散知识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建立整体知识,再细化每一种物质所涉及的知识网络,从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三维整理,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再现。这样学生既重现了知识重点又理清了思路,了解了知识结构。再进行系统、详细地记忆,则知识梳理形成。就像现代化的建筑先建立钢筋框架,再填砖是一个道理。这一步是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也是对各物质的性质从化学性质角度进行了一个整体复习,是关键一步;以下环节均是在此环节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是框架式复习中的主要小框架,是主要部分。
二、代表物质特殊的物理性质
我们认识不同的人时,不可能记住这个人的所有特征,而是记住他不同于别人的面貌、声音、走路姿势等等。同样,我们认识物质时也是寻找它不同于其他物质的不同之处,即物质的特殊物理性质:如颜色(如淡黄色,我们常常想到过氧化钠、单质硫;蓝色我们首先找到铜离子;黄色溶液我们推断可能是三价铁的溶液等)、气味(如臭鸡蛋气味我们找到硫化氢)、溶解性(如极易溶于水我们判断可能是氯化氢或氨气)、熔沸点(如具有挥发性的酸我们首先联想到盐酸或硝酸)、其他(如与环境保护有关,酸雨联想SO2、臭氧空洞联想到氟利昂、光化学烟雾想到氮的氧化物、白色污染联想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等)。在该部分我们重点复习该章所涉及的代表物质的特殊物理性质。
三、代表物质的制备与收集、用途以及特殊保存方法
结合代表物质的特殊物理、化学性质选择制备试剂、除杂试剂、收集方法、用途、保存方法等;如氨气制备,从组成和性质上讲,它可以有两类制备方法:
1氧化还原。用氢气和氨气反应制备,但由于该反应需要较高温度、较大压强,且反应速率较慢、转化率较低,若实验室制备,则不可取。而在工业上就不存在这些问题,所以工业制备采用这一方法。
2酸碱性角度。氨气所对应的一水合氨是弱碱,我们可以用强碱制弱碱的原理来制备,又氨气极易溶于水,则想到其制备环境中最好不要有水环境,故我们用到了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固体制备。但若这一反应用于工业生产的话,须耗费大量成本购买氢氧化钙和氯化铵,所以不用于工业生产。其收集方法则用到他的另一特殊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轻,可用向下排空气发收集。又如CO2(HCl或SO2气体的除去,我们采用排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方法,是因为该溶液不再能吸收CO2,而能与HCl或SO2反应吸收HCl或SO2。再如乙烯具有催熟果实的特殊用途、醋酸可用于除水垢,金属钠钾少量必须保存在煤油中等。这一部分,我们要重点掌握代表物的存在形式、保存、用途和制备。
四、代表物质的相关实验
实验分为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
定性实验中有制备实验、性质检验、除杂实验。高中我们重点学习气体制备实验。则制备实验仪器的选择有了不同:制氢气,用固体和液体不加热制备气体,选择反应器和加入液体仪器组合即可;制氨气用固体和固体加热制备,故选择反应器时要注意必须能加热且有加热仪器;制氯气,固体、液体加热制备,采用能加热仪器时还需选择地加液体的仪器;性质检验我们主要用洗气瓶装置;除杂时若除水则由洗气瓶、干燥管两种。
定量实验,我们是要测其质量还是要测其体积,不同实验目的,我们选择不同装置。如测气体体积,我们有排液量气装置。
该部分我们要把握讲课过程中所涉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注意把握每一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分析,进而为下一环节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作准备。
该部分我们要把握讲课过程中所涉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注意把握每一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分析,进而为下一环节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作准备。
五、习题设计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知识试题设计。例如性质推断、实验设计、框架题设计等。
如框架题、无机推断题的涉及,使学生进一步使用刚刚总结的知识在框架题中寻找突破口:特殊颜色、特殊反应条件、特殊转化关系(在第一部分框架中找,从而回顾知识)。如实验题,则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思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怎么做,从而主动做题,而不是被题牵着鼻子被动做题;如计算题,该章知识所涉及物质转化中的相关计算:基本计算、技巧计算(得失电子守恒计算、原子守恒计算、电荷守恒计算、差量计算等);如结构题:要了解该章所涉及的某些代表物质的结构构型,设计电子式、结构式检查;
利用这一环节,我们应用知识、回顾知识、总结知识、提炼知识,同时学生利用这一环节也发现了这一章中的重点知识和出题角度,还自己出题考别人,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复习课上不至于不知道要干什么,也改变了整堂课老师满堂灌的课堂讲学弊端。
最后,如有时间,则可以拓展延伸知识面,如框架题所涉及的转化关系还可以是哪些物质转化的关系,实验中涉及的制备、除杂、保存、收集又可以联想到哪些物质的性质等等。
在整个次序设计环节中,知识上,既有环环相扣,又一次次地进行知识的再现,特征的再现,促进学生不但进行知识的复习、知识点提取方法、能力的训练,同时形成自我复习知识的一种模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中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类似环节复习,使学习效率大大增加。课堂组织上,每个环节都要求学生的参与和主导,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兴趣极大,教学效果自然就极好了。
这堂课的设计也可以每一个知识点都联系这些环节,打乱环节顺序,比如在连好基本框架后,就可以进行试题设计,设计物质转化框架题,可以是线型、可以是环形、也可以是回环形,学生可以出出很多转化关系图。当然学生出题时考虑较少,可能会出现一图多解,一个知识点多种考察角度等问题,教师要适时给与建议,或联系图形拓展知识面都可以。
理论知识复习,虽没有元素化合物知识那样相互转化关系,但在一章内容设计上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章主题展开教学内容,如物质结构一章的知识组合,就是由内到外,由微观到宏观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推断进行构建的。在复习的时候,同样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目录建立知识框架,由微观到宏观,由原子组成、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到利用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进行物质性质推断和判断。进行知识巩固、复习、和应用,在“理”中“练”、在“练”中“理”,反复进行知识点的寻找、应用、迁移,使学生及复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推断能力。理论知识大都抽象,运用具体的教具或随机运用手边的物体将知识具体化。
设计框架式复习课堂,教师必须自己对章节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复习目的要明确,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对比法、联想法、练习法、规律法、归纳小结法、目录法、提纲式)设计课堂,但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总结,每一步的实施都要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掌握程度、联想程度进行适时调整,即教师的教案不会是固定的,而是发散式的教案。
这样课堂中会不时出现生成性资源,教师的责任也就多了一种:如何利用好这种生成性资源,把握课堂节奏。
课前预设充分,教师对这部分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生活、生产应用的掌握程度,课上的生成性资源,就构建了高效课堂。
复习课的顺序随时可以变换,由学生不断提问和问题解决的方向来决定。
案例:氮及其化合物的复习预设:
预设一:
一、请回顾所学含氮元素的代表物质,并进行罗列,注意:物质与物质之间的距离要大一些。
二、回顾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构建这些物质的转化关系网络图。学生交流、整理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图。
三、回顾这些代表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物理性质应用
四、在转化关系图中,寻找各种代表物质的制备方法,选择最佳方案和收集方法及其注意事项,注意物质制备中可能出现的杂质,加以除杂。
五、就代表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回顾该物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了解其特殊的保存方法。
六、相关的制备、性质检验实验及注意事项回顾。
七、习题设计环节,先提示和构建典型习题,再由学生构建其他习题。
预设二:
一、回顾氮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种类和相互转化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要求:物质与物质的距离要大一些。学生构建、交流。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
二、根据转化关系,回顾单质、化合物的重要化学性质。
三、回想各物质的制备方法和原理,联系物质转化,更深体会性质的决定因素和方法的选择原则,寻找其用途和性质的联系,有特殊性质的物质要特别分析,并归纳其特殊保存方法。
四、代表物质的制备、性质检验实验回顾。
五、回顾相关重要物质的物理性质,联系课本内容(书要越读越薄),整理与交流。(有声思维在元素化合物复习中的应用。)书记员统计、小组交流。
六、习题设计思路介绍,学生设计习题:
书写方程式、物质制备与性质检验、除杂、无机推断题的设计环节等等。
最后注意:符合该转化关系的单质和化合物可能还有其他物质,完善课堂。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