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物的鉴别
时间:2016-01-08 22:29 来源:未知 作者:周广 点击:次 所属专题: 有机物鉴别
版权申明:凡是署名为“化学自习室”,意味着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请原作者看到后与我联系(邮箱:79248376@qq.com)!
1、常见物质的特征反应列表如下:
有机物或官能团 | 常用试剂 | 反应现象 |
C=C双键 | 溴水 | 褪色 |
酸性KMnO4溶液 | 褪色 | |
苯的同系物 | 酸性KMnO4溶液 | 褪色 |
溴水 | 分层,上层红棕色 | |
醇中的(—OH) | 金属钠 | 产生无色无味气体 |
苯酚 | 浓溴水 | 溴水褪色并产生白色沉淀 |
FeCl3溶液 | 呈紫色 | |
醛基(—CHO) | 银氨溶液 | 水浴加热生成银镜 |
新制Cu(OH)2悬浊液 | 煮沸生成红色沉淀 | |
羧基(—COOH) | 酸碱指示剂 | 变色 |
新制Cu(OH)2 | 常温沉淀溶解呈蓝色溶液 | |
Na2CO3溶液 | 产生无色无味气体 | |
淀粉 | 碘水 | 呈蓝色 |
蛋白质 | 浓HNO3 | 呈黄色 |
| 灼烧有烧焦羽毛味 |
2.鉴别、鉴定、分离、提纯的区别
鉴别是指在给定的几种物质中,根据这几种物质性质上的差别,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通过必要的化学实验,根据产生的现象的现象把它们一一区别开。鉴定是对组成物质的每种成分进行全面的检测,确定它是不是这种物质。分离是将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分开,它要求各组成成分不能改变,在分离过程中若使用了化学方法使其成分发生了变化,但最终必须恢复原混合物中各个物质。提纯是将混在某物质中的几种或一种杂质除去。至于杂质转化成什么物质,是否需要回收及如何处理,若没有要求,一般不予考虑。
3.常用试剂及应用原理
1、溴水:应用原理:(1)物理性质中溶解性(萃取):直馏汽油、苯及同系物、液态烷烃、四氯化碳等有机物分别与溴水混合,振荡、静置后,溴进入有机层而使水层接近无色。(2)化学性质中加成反应(与烯烃、炔烃、二烯烃等不饱和烃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氧化反应(与含有醛基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而使溴水褪色、用于鉴别葡萄糖和果糖时,用稀溴水)和取代反应(与苯酚等发生取代反应而使溴水褪色且生成白色沉淀)。
2、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应用原理:它的强氧化性。(1)分子结构中含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有机物,可使其褪色。(2)含有羟基、醛基的有机物(醇、醛、葡萄糖、麦芽糖等还原物质)可使其褪色。(3)苯的同系物能使其褪色。
3、新制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应用原理:(1)它的氧化性使含有醛基的物质(醛、甲酸、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等)在碱性环境中加热后生成红色沉淀。
4、新制银氨溶液:应用原理:它的氧化性使含有醛基的物质(醛、甲酸、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等)在碱性环境中水浴加热后生成银镜。
5、水:应用原理:应用于密度不同,不溶于水的有机物的鉴别。
6、硝酸银溶液及稀硝酸:应用原理:用于检验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
7、含铁离子的溶液(常用三氯化铁溶液)。应用原理:与苯酚反应使溶液变为紫色。
8、碘水:应用原理:碘单质与淀粉结合后显蓝色。
9、石蕊:应用原理:酸性较强的有机物质(低级羟酸)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湿润的蓝色石蕊试液变红。
10、钠:应用原理:分子结构中含羟基、羧基的有机物一般可与其反应产生氢气。
11、碳酸钠溶液:应用原理:酸性较强有机物(低级羧酸、苯磺酸)一般可与其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12、氢氧化钠溶液:应用原理:在水中溶解度小的酚、羧酸类物质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易溶的钠盐。
4.注意事项
1.选择试剂原理: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2.操作过程要客观、全面,表述要正确。有机物中加入试剂后,一般要求“振荡”。如: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入甲苯时,不振荡,就不会褪色,或褪色极慢。故叙述操作时,“振荡”不能丢。
3.卤代烃中卤原子的检验实验,先用过量的硝酸中和碱,再加硝酸银溶液。
4.在银镜反应配制银氨溶液时,稀氨水与稀硝酸银溶液的滴加顺序,相对量的控制,描述时必须注意。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