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结构及毒性规律的探讨
时间:2022-03-18 17:06 来源:未知 作者:张扬 点击:次 所属专题: 有毒物质
版权申明:凡是署名为“化学自习室”,意味着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请原作者看到后与我联系(邮箱:79248376@qq.com)!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每天都合成数以万计新的化学物质,这 些物质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众所周知,化学物质如使用不当就会对人体自身健康产生危害,且随着排放的实验废液种类与数量剧增,对环境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为 使科研工作者能够快速有效识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加强毒害防范和对有毒物质的处理,我们特对科研工作中常见化学物质的结构及毒性做一探讨,以期给科研工作 者借鉴。
分子结构是指分子的原子构成、原子的连接顺序、分子的大小及立体形状等。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毒性,不同分子结构所对应的毒性不同。
毒性是指一种物质能引起机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物质的毒性与其分子结构、物理性质以及中毒剂量等有关。一切物质都有潜在的毒性,如食盐落到鼻粘膜上能引起溃疡,甚至使鼻中隔穿孔;而人类一次服用200~250g 食盐则可能致死。物质毒性是相对的,我们通常所谓的毒物,仅指那些在普通环境下也能表现出毒性的物质,即较小剂量就能表现出毒性的物质。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毒性包括,引起刺激、过敏、缺氧、昏迷、麻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症状。
毒性物质只要在人体内的含量极少,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对人体也是无害的。相反,即使是一些人体必需或惰性的微量物质,如果摄入量过多,同样会引起中毒。本文对不同分子结构及毒性规律做了初步探讨。
一、无机物的分子结构及毒性
1.化学活泼性与丰度:无机元素的毒性与它的化学活泼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丰度有关,活泼性越大,毒性越大;丰度越高,毒性越低。如第一主族元素氢的活泼性 较小,其毒性远小于同族活泼性大的钠、钾;第五主族元素氮在自然界中的丰度高,对人无害,而同族的砷在自然界的丰度小,人体很难接受,故毒性较大。
2.同族元素:元素周期表中化合物质的毒性自上而下增大。如AsH3、PH3的毒性比NH3大;H2O是无毒的,而H2S却有毒性。
3.氧化还原性:无机化合物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其毒性越强。如氧化剂KMnO4、O3和还原剂H2S、NH2--NH2等均有毒性。
4.pH值:强酸和强碱性无机化合物的毒性大于中性化合物。如NaOH的毒性大于NaHCO3,HF毒性也大于NaF。
5.结合有机化合物:当无机元素Pb、As、Hg、Ti等与有机化合物结合时,这些元素会赋予有机化合物特殊的毒性。如烷基汞的毒性远超过元素汞的毒性,毒性大小顺序为:Hg2+<烷基Hg。
二、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及毒性
有机物根据官能团可分为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磺酸、胺类以及杂环化合物等。不同的官能团,毒性各有不同。
1.烃类的毒性
烃类有机物主要包括烷烃、烯烃、炔烃、脂环烃、芳香烃以及卤代烃。烃类有机物不饱和度越大,毒性越高。如乙炔的毒性大于乙烯,乙烯的毒性又大于乙烷。而当 烃上有卤素元素取代氢时,毒性增加;取代愈多,毒性愈高。在非烃类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烃基,脂溶性增高,易于透过生物膜,毒性增强。某些金属或类金属被甲基 化以后,其毒性大大增强。
由烷烃引起的毒性症状包括麻醉、昏迷、意识模糊及失去知觉等。烷烃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抑制剂,从甲烷到辛烷随碳原子数增加,其对CNS的毒性作用逐渐增强。
含氯乙烯结构的物质毒性较高,可能是烯烃的π键与氯原子的π键共轭,导致氯原子反应性能增强,多烯烃、环烯烃和炔烃也有类似毒性增强作用。氯原子数目的增加,可增加反应机会,使分子总体毒性增加。
芳香烃化合物大都具有麻醉作用及抑制造血机能的毒性。当芳环中氢被甲基取代时,毒性大大降低。但当芳环中氢被氨基、硝基、亚硝基及偶氮基取代时,毒性则会 增大。芳香烃化合物大多数可对神经产生毒性作用,且含硝基的化合物的毒性作用较含氨基的化合物更强;而当有羧基、磺基或乙酰基存在时,可显著减轻物质毒 性。
当芳环中氢为卤素取代时,毒性减小。取代产物有微弱麻醉性,但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侧基上的氢为卤素取代时,产物对眼睛及呼吸道粘膜有极强的刺激性。
当芳环中氢被两个基团取代时,一般而言,毒性按对位、邻位、间位依次减小。
对卤代烃而言,由于卤素元素有强烈的吸电子效应,从而使得分子极性增加,更易与酶系统结合,使毒性增高。碘代烃毒性最大,溴代烃、氯代烃、氟代烃毒性依次 降低。低级卤代烃比高级卤代烃毒性强;饱和卤代烃比不饱和卤代烃毒性强;多卤代烃比含卤素少的卤代烃毒性强。如氯代甲烷的毒性依次 为:CCl4>CHCl3> CH2Cl2>CH3Cl>CH4,使用卤代烃的工作场所应保持良好的通风。
2.酚、醇、醚的毒性
苯引入一个羟基而成为苯酚,它具有弱酸性,与蛋白质有较强的亲和力,易与蛋白质中碱性基团结合,毒性较苯有所增大;但羟基越多,毒性却越小。一元酚有剧烈
的神经毒性,也可透过皮肤引起全身中毒,对皮肤有腐蚀性;多元酚只有在极少见的情况下,才引起皮肤疾患;间苯三酚可能是最无害的多元酚;氯酚对粘膜有强烈
的刺激作用,对皮肤的毒害作用与苯酚相似。
醇类具有麻醉作用,其作用随着碳原子数目的增加而增强,顺序为:叔丁醇>正丁醇>丙醇>乙醇。高级脂肪醇、丁醇、戊醇较乙醇、丙醇毒性 较大。但甲醇由于体内氧化过程比乙醇慢,且具独特致毒性,使其毒性增加。二元醇及多元醇的毒性很小。乙二醇是个特例,由于能在体内部分转化有毒的乙二酸, 故毒性较大。
多数醚类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程度的麻醉作用。各种醚麻醉作用程度相差很大,但无一定规律。一般不饱和醚较饱和醚、卤醚较脂肪醚、小分子醚较大分子醚毒性稍强。此外,醚类对皮肤粘膜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3.醛、酮、醌的毒性
当芳环中氢为醛基取代时,毒性减小。芳香醛的刺激作用相当微弱,同时由于挥发性小,其蒸气的麻醉作用也不显著。如苯甲醛的毒性小于苯。醛的麻醉作用随碳原 子数目增多而增加,而刺激性相应减弱。甲醛具有特殊的致毒作用。如对粘膜和皮肤有刺激作用,对肝脏和神经有毒性作用,此外还有致突变作用。开链不饱和醛的 刺激作用较饱和者为大,如对结膜的刺激作用,丙烯醛大于丙醛,丁烯醛大于丁醛。
脂肪族的饱和酮蒸气一般有麻醉作用,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且刺激性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酮类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醌类物质具有一定的致畸性,也可引起癌症发生。
4.有机酸的毒性
有机酸一般指羧酸、磺酸及其衍生物。当分子中引入酸基时,水溶性和解离度增高,脂溶性降低,难以吸收转运,毒性降低。如苯甲酸毒性较苯低。人工合成染料中 引入磺酸基也可降低其毒性。酸解离常数越大,毒性越强。如乙二酸的毒性大于乙酸,乙酸的毒性大于硬脂酸。当芳环氢被羧基取代后,毒性减弱。这些物质主要对 皮肤、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有机酸对皮肤和粘膜有原发性刺激作用,刺激强度与酸的离解度、水溶性、蒸气压及对皮肤和粘膜穿透力等因素有关。酸酐、酰卤及某些取代的有机酸会引起皮肤的 过敏。氟乙酸和碘乙酸等对酶有抑制作用。巯基乙酸除对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和对皮肤有损伤作用外,还具有致突变毒性。苯甲酸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其蒸气 对上呼吸道、眼和皮肤产生刺激。水杨酸类物质具有强刺激性和皮肤毒性,而乙酰水杨酸则具有致畸作用。
5.胺类及杂环化合物的毒性
胺具有碱性,易与核酸、蛋白质的酸性基团反应,易与酶发生作用。胺类化合物按其毒性大小依次为:伯胺(RNH2)、仲胺(RNHR′)、叔胺(RN(R)R)。
吡啶是具有代表性的六元含氮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焦化和制药废水中,且易溶于水,在水中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通过扩散极易进入地下水系统。吡啶有明显 的致畸变毒性,对人类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吡咯对心脏、肺脏及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四氢呋喃具有强麻醉和粘膜刺激作用,可能导致神经衰弱。多氯代二苯 并呋喃具有剧毒性,不仅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和体内荷尔蒙平衡紊乱;还能对机体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造成长久的损伤。
三、物理性质与毒性
1.分散度
物质的颗粒越小、分散度越大,生物活性越强,越易进入呼吸道深部,毒性越大,尤其是固体粉状物质。
2.溶解度
化合物的毒性与其在水溶液中的绝对溶解度有关。一般有毒化学物在水中,特别是在体液中的溶解度越大,毒性越强。例如,砒霜(As2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 雄黄(As2S3)大3万倍,因而毒性较后者大;又如氯气、二氧化硫易溶于水,能对上呼吸道迅速产生刺激作用,而二氧化氮水溶性较低,不易引起上呼吸道病 变。
3.解离度
对于弱酸或弱碱性有机化合物,在体内环境pH条件下,其解离度越低,非离子型比率越高,越易吸收,毒性越大;反之,离子型的比率越高,虽易溶于水,但难被吸收,且易随尿排出,毒性降低。
4.挥发性
化学毒物的挥发性越大,其在空气中的浓度就越高,危险性也越大。如苯在空气中易挥发形成高浓度,比苯乙烯的毒性高,建议工作场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5.味觉和嗅觉
四、结论
1.无机物分子毒性规律
① 元素毒性与它的化学活泼性及其在自然界中丰度有关,活泼性越大,毒性越大;丰度越高,毒性越低。
② 元素周期表中化合物质的毒性自上而下增大。
③ 化合物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其毒性越强。
④ 强酸性和强碱性化合物的毒性大于中性化合物。
2.有机物分子毒性规律
① 有机物一般具有麻醉或刺激作用,作用的大小随分子量增加而增强。
② 直链烃被卤素取代后毒性增加,取代度越大,毒性越强;芳环氢被卤素取代后,毒性减小,被氨基、硝基取代后,毒性增加。
③ 酚上羟基越多,毒性越小;不饱和醚较饱和醚、卤醚较脂肪醚、小分子醚较大分子醚毒性强。
④ 醛的毒性比苯小;酮类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醌类存在致畸变毒性。
⑤ 有机酸的解离常数越大,毒性越强。
⑥ 杂环化合物的毒性为致畸变和神经毒性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