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与霾有关知识
时间:2013-04-08 11:07 来源:未知 作者:刘柳 点击:次 所属专题: 雾霾 pm2.5
版权申明:凡是署名为“化学自习室”,意味着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请原作者看到后与我联系(邮箱:79248376@qq.com)!
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其实雾与霾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雾的相对湿度一般在90%以上,而霾在80%以下,但通常两者并存。能见度在1公里以下的称为雾,1公里以上但小于10公里的属于灰霾现象。
一、雾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 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 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 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 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 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二、霾
也称灰霾,霾的气象定义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霾一般呈乳白色,它使物体的颜色减弱,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而黑暗物体微带蓝色。
组成霾的粒子极小,不能用肉眼分辨。当大气凝结核由于各种原因长大时也能形成霾。在这种情况下水汽进一步凝结可能使霾演变成轻雾、雾和云。霾主要由气溶胶组成,它可在一天中任何时候出现。
三、雾霾及危害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 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其实雾与霾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譬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 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
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混蚀的现象。 符号为“∞”。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由于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 尘、烟雾等天气现象,都是因浮游在空中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致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有时使气象专业人员都难于区分。必须结合天气背景、 天空状况、空气湿度、颜色气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来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且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的。
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严重会致死。
四、雾霾天气的成因:
雾霾天气形成原因 PM10和PM2.5是“祸首”。 造成雾霾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等这些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大,是造成污染的根本原因。冬季,由于低温导致燃煤采暖排 放量相应增加,这方面影响也比较大;第二,扩散条件不利。近期极端不利的污染扩散条件是形成污染过程的直接原因。地面闭合低压控制,地面风速减少,湿度加 大,并且逐渐形成了进风逆温和大雾极端天气扩散,持续积累造成污染过程;第三,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PM2.5污染区域性以及相关联区域污染传 输,也是形成重污染的重要因素。
五、伦敦的“毒雾事件”及治理方法
19世纪,英国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伦敦工厂所产生废气形成极浓的灰黄色烟雾。20 世纪50年代最为严重,“雾日”(即指视域不超过1000米的天数)一年里平均多达50天左右。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 当时,歌剧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见舞台而中止,歌剧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场,出来却发现,大白天伸手不见五指,水陆交通几近瘫痪。
据史料记载,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
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此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 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 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到了 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 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上世纪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
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 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欧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 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为了符合标准,早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并将此笔收入用来改善公交系统发展。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