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习室移动版

首页>题型突破>简答题及规范>

如何做化学简答题

化学简答题取材广泛,联系实际,立意新颖,设问巧妙,思考容量大,能力要求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思维的完整性,推理的严密性和表述的条理性。成为目前高考试题的固定题型,约占赋分值的10%。简答题看起来似乎不难,但高考试卷分析数据表示,简答题的得分率很低,许多考生思维逻辑不清,文字表述不准确。那么,怎样才能解好简答题呢?

解简答题的一般思路是:①认真审题,抓住核心,分清要说明问题,还是要归纳结论,还是要验证原理。②分析题意,找出题中所有的大小知识点,并抓住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③学会知识迁移,把书本知识渗透到题目中,积极思维,寻找交联点。④草拟方案,联系题意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小结,并对语言进行加工提炼,做到:原理正确,回答切题,操作规范,语言精炼,意思完整。

下面就常见类型及解答要点叙述如下:

一、常见类型

1.实验操作类简答题

要求回答“怎么做”。往往用来考查化学实验知识,最常见的是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分析时要运用同中求异的思维方法,设计出简便而可行的实验方案。回答时,需用文字陈述实验的操作步骤、所用药品、现象以及结论。一般不必阐述“这么做”的理由。

典例1:(2008·山东实验中学)有两瓶pH=2的酸溶液,一瓶是强酸,一瓶是弱酸。现只有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和蒸馏水而没有其它试剂。简述如何用最简便的实验方法来判别哪瓶是强酸。

解析:题目中提供了多种试剂,它既限制了答题的范围,又对解题产生了干扰。分析时不要被众多的试剂所迷惑,而应作适当的取舍。鉴别对象是酸,因此必须从H+着手,想方设法使两者的pH值变得不相等。方法是加水。在稀释时,弱酸还有未电离的弱酸分子进一步电离出H+,使〔H+〕降低的幅度较小。这种差异可用pH试纸定量加以区别。而石蕊试液只有定性意义,故不宜选用。

答案:各取等体积酸溶液用蒸馏水稀释相同倍数(如100陪),然后用pH试纸分别测其pH值,pH值变化的幅度大的那瓶是强酸。

2.设计实验类简答题

要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要领。①目的:根据提供的条件和要求,运用有关化学原理和实验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装置、步骤和方法进行规划和设想,提出可行方案。②原则:科学性、可行性、简便性、安全性。③步骤:说明相关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原理,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选择实验所必需的仪器和药品;注明装置的连接顺序或试剂加入的先后顺序及其他操作要领;描述有关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典例2:现有实验药品;一定质量的锌(分片状和粒状两种)、浓硫酸(密1.84g·cm-3)、水以及右图所示的装置。图中量气管B由甲、乙两根玻璃管组成,甲管有刻度(0~100mL)。甲、乙管可固定在铁架台上,供量气用。实验时乙管可上下移动,以调节液面低。利用此装置可测定锌的相对原子质量。(设锌全部反应,产生的气体不超50mL)。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前应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按图示装置实验,要保证不漏出H2,应如何操作?

 

③为了较准确地测量H2的体积,再读取反应前后甲管中液面的读数时,除应注意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外,还应注意___ ______ ,原因是_____ ___ 。

④设计一个不用量气管,而用中学常用仪器来测量H2体积的装置,应用的仪器(自选)是__ ____ 。

解析: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有“气泡法”和“液面差法”,更据此装置的特点,应选用“液面差法”,按照操作、现象、结论进行回答。操作中要注意答清楚加水之前的准备及加水的限度问题。要保证操作中不漏出气体,则一定要形成了一封闭的体系以后再让锌与硫酸接触,而且要更具题目所提供的药品只有浓硫酸没有稀硫酸,而锌有片状的和粒状的供选择考虑到了以上几点再下笔答题。

答案:①塞紧A、甲两管的橡皮塞,向乙管中加水,使得乙管中的水面高于甲管,停止加水,固定乙管,如果甲、乙两管中A的液面差保持不变,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取下A试管的橡皮塞,先向A中加入适量的水,再沿着试管壁缓缓加入适量的浓硫酸,然后将试管略微倾斜横置,将锌片置于试管口,塞紧橡皮塞,最后将试管慢慢直立,锌片滑下与稀硫酸接触反应发生。

③调整甲乙两管的液面相平后再读数,使得测得的气体的体积是在大气压条件下的体积,以免引起实验误差。

④集气瓶、量筒。

3.解释原因类简答题

即对题目给予的化学事实,运用有关的化学原理做简要的解释。重点考虑用什么概念、定律来回答,必须答出的要点是什么,说理要全面而充分。答题要围绕“为什么?”抓住本质做文章。

典例3:(1)把AlCl3溶液蒸干灼烧,最后得到主要固体是什么? ,用化学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原因

 

(2)有学生做如下实验,将盛有滴加了酚酞的NaHCO3溶液(0.1mol·L-1)的试管微热,观察到该溶液的浅红色加深;若冷却至室温时则又变回原来的浅红色,发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AlCl3溶液中存在着以下水解平衡:AlCl3+3H2O ↔Al(OH)3+3HCl,加热时水解平衡右移,HCl浓度增高,蒸干时HCl挥发,使平衡进一步向右移动得Al(OH)3,在灼烧时发生2Al(OH)3→ Al2O3+3H2O,因此最后得到的固体是Al2O3。

(2)因HCO3—+H2O↔ H2CO3+OH—是放热反应,加热使水解平衡向右移动,[OH—]增大,PH也增大;当降温时,平衡向左移动,[OH—]减少,所以酚酞颜色变浅。

4.分析归纳推理类简答题

此类题一般是给出一定的条件、情景或信息,要求考生据此分析、归纳、推理得出某一结论。该类题目涉及内容广、难度大、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解题思路是:仔细审题,找出直接条件进行推敲,然后归纳概括出问题的实质,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或用该规律来解释其他问题。

典例4:铵盐受热分解的过程就是铵根离子(NH4+)把质子转移给酸根离子的过程。对于相同类的铵盐,可与根据上述规律判断稳定性。试比较NH4F、NH4Cl、NH4Br、NH4I的热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 。

解析:铵盐受热分解的过程就是铵根离子(NH4+)把质子转移给酸根离子的过程,据此铵盐的热稳定性主要决定于其酸根离子结合质子的能力,酸根离子结合质子的能力越强,这对应的铵盐就应越不稳定。而又因为离子的半径F-<Cl-<Br-<I-所以它们结合质子的能力F->Cl->Br->I-所以铵盐的稳定性为NH4I>NH4Br>NH4Cl>NH4F。

典例5:有机化合物A、B分子式不同,他们只可能含碳、氢、氧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如果将A、B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其物质的量之和不变,完全燃烧时所消耗的氧气和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也不变,那么A、B组成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

解析:这是一道在有机燃烧量常讲的一类题型,要满足A、B不论以任何比例混合所组成的混合物的某一“性质”固定不变,只有A、B各自的这一“性质”相同才行。当混合物是物质的量一定时,如果将A、B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时所消耗的氧气和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都不变则要求1molA或1molB完全燃烧时所消耗的氧气相等和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也相等。则A、B在组成上应满足的条件可以用以下方法推导得出。设A、B的组成分别为Cx1Hy1Oz1 、Cx2Hy2Oz2,据两者1mol消耗的O2相同和生成的水相同得:x1 +y1/4+z1/2=x1+y1/4+z2/2 且y1=y2 。

所以2(x1-x2)=z1-z2。故答案为A、B的分子组成上如果相差n个C原子则必相差2n个O原子,即相差n个CO2分子(n=1,2,3…)。

二、解简答题时注意问题

简答题要求按要点得分,语言叙述要符合逻辑关系,前因后果要明确。“因”应是指“化学原理”,只有紧扣化学原理去分析解决问题,逐步解答才能得到相应分数。答题中应注意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准确性、规范性:

1.言要准确,不能凭主观想象和猜测来回答。如:①在回答NaHC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后有什么现象时,有的同学回答成:“有CO2生成”;②有的同学把“胶体微粒带电”说成“胶体带电”;③把“Zn能与盐酸反应置换出氢气”说成“Zn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气”等等。

2.化学用语要规范。常出现的错误有:①错别字,如“蓝色”写成“兰色”,“坩埚”写成“甘(或钳)锅”,“苯”写成“笨”,“剧毒”写成“巨毒”,“铁架台”写成“铁夹台”;②用词不当;③混淆概念如:“无色”与“白色”,“广口瓶”写成“集气瓶”,“蒸馏烧瓶”写成“圆底烧瓶”等等。

3.回答时要字斟句酌、言简意赅、逻辑性强,不要废话连篇;同时还要注意答案要点要全面完整,不要顾此失彼等等。

简答题虽然难于得分,但只要我们平时学习时多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知识的精确性、语言的准确性,在心理上不畏惧,做有心人则可以将失分降为最低。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