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时间:2012-09-20 09:10 来源:未知 作者:关平 点击:次 所属专题: 初高中衔接 化学教学
版权申明:凡是署名为“化学自习室”,意味着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请原作者看到后与我联系(邮箱:79248376@qq.com)!
在高中教学阶段,积极开展对义务教育化学新、旧课程内容标准的对比研究,针对当前高中化学课程内容方面的脱节,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层落实弥补工作,使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这是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确保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因此,高中教师在进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时,不但要从高中教学的全局出发,来把握各章节知识点的层层递进以及难易程度,更要认真学习初中化学的课程标准,详细掌握哪些知识点已被删除,哪些知识点做了修改,哪些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到何种程度等等。原初中大纲和老教材知识要求修改统计:
新课标删去的知识点 | 新课标降低要求的知识点 |
(1)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仅要求能识别); (2)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3)根据溶解度概念的计算; (4)H2的化学性质(还原性)和实验室制法(放在知识拓展部分); (5)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 (6)酸、碱的定义;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相互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从反应物判断)及应用; (7)物质的溶解过程; (8)元素的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9)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 (10)碱式碳酸铜的分解; (11)氧化物和自燃的定义; (1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 (13)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合物的介绍; (14)Cl_、SO42—检验; (15)启普发生器的构造和原理等。 | (1)“知道”O2和CO2的主要性质; (2)“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O2和CO2; (3)在“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两处教材有点文字体现; (4)“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5)“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酸三条、碱两条)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6)“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7)“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8)“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9)“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
如果到了高一时,高中教师仍根据自己以前所知道的老大纲老教材来评估学生,那么,这些删去的和降低要求的内容就要重新补充和强化,这给高一的教学增加了不小的负担。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中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二、做好衔接教学,把握深化拓展的度
初中很多知识都是高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的基础。例如,①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②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③燃烧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与中和热;④氧化、置换与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反应;⑤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物料守恒等;⑥酸碱盐与电离平衡理论;⑦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分散系、胶体、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的pH;⑧有关质量的简单计算与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方程式计算;⑨实验基础知识与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实验探究等等。对上述衔接性很强的基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这些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进行复习或强化。
《化学1》是高中化学必修部分的第一个模块,承担着与初中化学衔接的任务。教师在相关概念、知识学习之前,应该安排学生做好对应“前概念”或者是“前知识”的复习回顾工作。例如,在初中蒸发、过滤、结晶基本实验操作基础上,将蒸发结晶、冷却结晶两种结晶过程加以区分应用;在初中了解了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PH试纸的使用、Cl-、SO42-、氨态氮肥等的检验前提下,将SO42-等检验、PH试纸使用规范化;从初中电解水实验、反应迁移到电解饱和食盐水(阴极产生H2相同);用初中活泼金属电解法的观念引入电解钠、镁、铝的准备;从初中侯德榜、侯氏制碱法介绍引申到反应原理等。有了这样的衔接准备,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
必修化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树立起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态度,加深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和了解,认识和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相互关系,同时掌握一些基础核心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基础,突出核心,不要补充老教材老课程里的所有物质及其反应。严谨的知识体系,面面俱到的知识内容,是教师本身应该具备的,不是必须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识记的。具体说,概念方面:例如,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丁达尔现象,了解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净水作用,对胶体的凝聚、电泳、布朗运动等不作补充;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只要求根据同一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比较。性质方面:突出物质制备,例如,突出硅的制备和提纯淡化硅的性质;突出铝土矿中铝的提取,淡化铝三角的转化等;计算方面:不做复杂计算;不做二氧化氮等混合气体溶于水计算等;有机化合物方面:不增加必修教材已删减的内容,如甲烷的实验室制法、苯的溴代反应实验、乙醇的消去反应、二烯烃、乙炔的性质等。只有在正确把握好教材深广度的前提下,课堂教学中兼顾探究过程才会成为可能。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