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习室移动版

首页>必修一>离子反应>注解与辨疑3>

说说电解质的定义

1.电解质定义中为什么用“导电”而不用“电离”?

在现行的四种版本的化学教材中,都是在必修一中出现电解质的概念,定义为:“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导电”是实验现象,用实验现象给一个概念进行定义,好像不太符合定义的基本要素。如果从本质上进行定义,应该比较合理:“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电离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为什么四种教材都用“导电”而不用“电离”呢?

这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这几本教材的编排主线基本上都是“导电性实验—电解质定义—电离—电离方程式”,是先有电解质概念,再出现电离的,所以用“导电”进行定义,在逻辑上比较顺。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我们按教材的逻辑顺序,仍是使用“导电”进行定义比较好。

如果我们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先通过案例讲电离,再水到渠成地产生电解质概念,使用“电离”进行定义,是不是更“化学”(微观→宏观)?

2.“熔融状态”能否改为“液态”?

有老师质疑,电解质定义中“熔融状态”就相当于“液态”,为什么不直接用“液态”来定义呢?

如果用“液态”定义,我们来品品味道:“在水溶液中或液态时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似乎指的是通常状况下呈液态的化合物才有资格充当电解质,而使用“熔融状态”,包括的范围更大些,既包括了固体熔化后,也包括了其他能转化为液态的化合物。

虽然这样定义仍不太理想,但确实很难给出简捷、准确的说法了。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有没有界限

水属于电解质,乙醇属于非电解质,这是我们教学时的观点,但查阅资料,会发现乙醇也有电离平衡常数(pKa=15.9),这又该怎么理解呢?

电离常数看,乙醇比水更难电离。由于乙醇电离出的离子太少,就把它归为非电解质了。

我在平时教学时,武断地告诉学生:“水是最弱电解质,比水更难电离的就是非电解质。”也就是说,“H2O”是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分界线。

这个结论是我从应试出发想当然得出的,没有出处。这个结论很可能不准确,但有了一个标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会轻松些。

4.别把“电解质”讲死

这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不能讲得太死,否则会影响学生以后的认知。比如:

(1)固体电解质是不是电解质?

固体电解质又叫快离子导体,也称超离子导体,它不符合电解质的定义,它的导电既不需溶于水,也不必熔融,你能说它不是电解质?

(2)盐酸是不是电解质?

按定义,盐酸是混合物,似乎不是电解质。但你如果把这个观点说给大学老师听,他立刻会与你急!已经约定俗成了,盐酸是电解质!

最后,我们还是看看权威的说法,在周公度主编的《化学辞典》第119页和王箴主编的《化工辞典》第153页,都给出了同样的解释:“电解质:(一)一般指离子导体,可以是固体电解质、电解质溶液或熔盐……;(二)习惯上也指能提供正、负离子,与溶剂组成电解质溶液的物质……。”

既然如此,我觉得我们还应该宽容地对待电解质的定义,不宜讲得太死,建议大家命题或设计作业时,不要再出现让学生判断“氯化钠溶液是不是电解质”这类题目了。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