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习室移动版

首页>物质结构与性质>分子结构与性质>注解与辨疑e>

甲烷、甲基、甲基正离子、甲基负离子杂化方式分析

CH₄、CH₃·、CH₃⁺和CH₃⁻这些分子或离子中心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不同,主要是由碳原子周围的价电子数目、空间构型要求以及最小化电子排斥决定的。

1. 甲烷 (CH₄) :碳原子是sp³杂化

基态碳原子价电子为 2s² 2p²。在形成CH₄ 时,碳原子激发一个 2s 电子到空的 2p 轨道,形成 2s¹ 2pₓ¹ 2pᵧ¹ 2pz¹的激发态。

这个包含一个 2s 轨道和三个 2p 轨道的四个原子轨道混合,形成四个能量完全等同的 sp³杂化轨道

 四个 sp³杂化轨道呈正四面体排布,轨道夹角为 109.5°。这完美匹配了 CH₄ 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四个轨道分别与四个氢原子的 1s 轨道重叠形成四个等同的 C-H σ 键。

总结:甲烷“四配位、无孤对电子、需要形成四个等同的键”,导致碳原子为 sp³杂化,甲烷为正四面体结构。

2. 甲基自由基 (CH₃·) :近似 sp²杂化

这一结论是存在争议的。此外自由基也不能独立长时间存在,所以研究的意义不大。

CH₃· 的中心碳原子只有三个氢原子成键,并带有一个未成对电子。碳提供三个电子用于成键,未成对电子占据一个轨道。总价电子数为 7 (C提供4个,3H提供3个)。

为了最小化排斥,三个成键电子对倾向于呈平面三角形排布,轨道夹角接近 120°。这需要三个轨道处于同一平面。

 未成对电子占据垂直于这个平面的纯 p轨道(或接近纯 p轨道)。这是能量上有利的构型,因为未成对电子在P轨道中离核较远,与成键电子对的排斥较小。

 因此,中心碳原子通常描述为 sp²杂化:一个2s 轨道和两个2p 轨道杂化形成三个共面的sp²杂化轨道(用于与三个 H 形成 σ 键),剩下一个未参与杂化的纯p轨道垂直于该平面,容纳未成对电子。

实验数据的直接支持

键角测量:甲基自由基的键角实测值约为120°,与sp²杂化的理论预测一致;sp³杂化的键角应为109°28´,与实验矛盾。②电子顺磁共振(EPR):实验显示单电子位于P轨道,且未配对电子的各向异性信号表明其轨道方向垂直于分子平面,证实了sp²杂化的平面结构。

sp³杂化的缺陷:

若假设甲基自由基为sp³杂化:单电子需占据一个sp³轨道,导致杂化轨道间的排斥增大,分子能量升高;四面体构型需四个成键轨道,而自由基仅有三键一电子,无法满足轨道对称性要求。因此,sp²杂化通过简化轨道数量并优化空间分布,更符合实际观测。

总结:CH₃· 三配位、有一个未成对电子(相当于半个“孤对电子”)、倾向于平面三角形构型(键角~120°),导致碳原子sp² 杂化,未成对电子在 P轨道。

一般考查甲基自由基以信息方式呈现

甲烷、甲基、甲基正离子、甲基负离子杂化方式分析

3. 甲基正离子 (CH₃⁺) :sp²杂化

CH₃⁺ 的中心碳原子只有三个氢原子成键,并带一个正电荷。碳提供三个电子用于成键,没有额外的电子。总价电子数为 6 (C提供4, 3H提供3 -1电荷)。

碳原子只有三对成键电子。根据 VSEPR构型,三对电子应尽可能远离,形成平面三角形构型,键角 120°。

为了实现这种平面构型,中心碳原子进行sp²杂化,一个2S 轨道和两个2p 轨道杂化形成三个共面的sp²杂化轨道,分别与三个 h 的1s 轨道重叠形成 σ 键。

剩下的一个未参与杂化的2p轨道垂直于该平面,并且是空的。这个空p轨道是碳带正电荷的原因(缺电子)。

角度:CH₃⁺ 是明确的平面三角形结构,键角为 120°。

总结:CH₃⁺三配位、无孤对电子、带正电荷(导致一个空轨道)、需要平面三角形构型(键角120°),导致 sp² 杂化,空 `p`轨道垂直于分子平面。

4. 甲基负离子 (CH₃⁻):sp³ 杂化

CH₃⁻ 的中心碳原子只有三个氢原子成键,并带一个负电荷。碳提供三个电子用于成键,额外的两个电子作为孤对电子存在于碳上。总价电子数为 8 (C:4, 3H:3 +1电荷)。

CH₃⁻中心碳原子周围有四对电子:三对是成键电子对 (C-H),一对是孤对电子。

根据 VSEPR构型,四对电子要尽可能远离,形成四面体构型,理想键角 109.5°。

为了实现这种四面体构型,中心碳原子进行sp³杂化:一个 2S 轨道和三个2p 轨道杂化形成四个 sp³杂化轨道。

其中三个 sp³杂化轨道与三个H的1s 轨道重叠形成 σ 键。

剩下的一个 `sp³` 杂化轨道容纳孤对电子,孤对电子占据一个 `sp³` 杂化轨道,位于四面体的一个顶点。

角度:由于孤对电子占据的空间比成键电子对大,它对成键电子对的排斥更强,导致 H-C-H 键角被压缩到小于 109.5°(实验值约为 106°),形成三角锥形结构(类似于氨分子 NH₃)。

 总结:CH₃⁻三配位、有一对孤对电子、带负电荷(孤对电子占据一个轨道)、需要四面体构型(键角接近但小于109.5°),导致 `sp³` 杂化,孤对电子占据一个 `sp³` 轨道。

5.几种微粒差异的关键原因总结

1. 价电子数/电子对数目:这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

CH₄ 4对成键电子→四面体 →`sp³

CH₃· 3对成键电子 + 1个单电子 →平面三角形(单电子在P轨道)→ `sp²`

CH₃⁺ 3对成键电子 →平面三角形 → `sp²`

CH₃⁻ 3对成键电子 + 1对孤对电子 → 四面体(角锥形) →`sp³`

2. 几何构型要求 (VSEPR)

电子对(包括成键电子对、孤对电子和单电子)之间的排斥力决定了分子采取何种空间构型以使排斥最小化(如四面体、平面三角形)。

3. 杂化方式匹配构型:

杂化轨道理论提供了一种方式来构建符合 VSEPR 预测几何构型的原子轨道组合。

特定的几何构型要求特定数量和类型的原子轨道参与杂化:

四面体构型 → 需要4个轨道 → `sp³` 杂化

平面三角形构型 → 需要3个共面轨道 → `sp²` 杂化(剩余一个P轨道)

4. 特殊轨道的容纳

对于未成对电子(CH₃·)、空轨道(CH₃⁺)或孤对电子(CH₃⁻),杂化方式需要为这些轨道提供合适的空间位置(垂直于平面的p轨道或`sp³`杂化轨道)以最小化能量。

总而言之,中心碳原子周围的电子总数(决定了电子对数目和类型)和最小化电子间排斥的要求共同决定了分子的几何构型,而杂化方式是为了形成符合该几何构型所需数量和空间取向的原子轨道而产生的。CH₄、CH₃·、CH₃⁺、CH₃⁻ 中心碳原子价电子环境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它们杂化方式的差异。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