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习室移动版

首页>必修一>离子反应>方法与规律3>

离子方程式书写两种方法

在传统化学教材中,教师依照教材的设计指导学生按按4个步骤,利用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把溶于水且完全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于水或溶于水但难电离的物质、气态物质仍用化学式表示;
  ③删去化学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④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有些教师设计了不使用化学方程式改写而直接书写的教学方法。本世纪,鲁科版化学新课程教材《化学1》,把这种方法正式写入教材。

这种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

1)分析各反应物在水溶液里存在的形式,分别用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或化学式写出反应物-----溶于水且完全电离的物质,依据电离方程式确定该物质在溶液中完全以离子存在,在写这些反应物时用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其他物质仍以化学式表示。

(2)判断溶液中哪些微粒(包括离子和其他微粒)间可以相互作用生成沉淀、气体或水(难电离物质),用化学式写出这些生成物;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符号间用用线段连接。

(3)配平反应物、生成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把连接线段改成等号。

两种书写方法,区别在于一是改写,一是直接书写。

其实,无论哪种方法,关键点是一样的。关键之一是会判断反应物中哪些是易溶于水且完全电离的,电离成什么离子;关键之二是会判断反应物的微粒间能生成什么沉淀、气体或水(难电离物质),并能用化学式表示;关键之三,懂得配平原子数、电荷数。这三点解决了,改写或直接写,都不成问题。

三个关键点,关键一是先决条件。因此,在电解质电离的教学阶段,要用足够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常见酸、碱、盐电离的一般规律。关键二,在学生未学习强弱电解质时,只能要求生成物是水而不是其他弱电解质。关键三是正(负)电荷总数的配平。初三学生对配平概念的认识是各元素的原子数相等,因此,对电荷配平一时难以接受。要强调电荷数的配平实际上是电子总数的守恒。

改写法的优点在于,当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容易入手。有了化学方程式,再改写,好比盲人有了拐棍,好摸索着走。传统的初三化学对各类物质间的反应与转化关系、复分解反应的学习要求高,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书写基础,运用改写法,优点特别显著,学习效果好。改写法的缺点在于,一些学生不是注重于理解哪些反应物的化学式应改写成离子符号(实际上是不懂得哪些反应物在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电离子出哪些离子),只是机械地按把化学式“拆成”自己主观臆测的“离子”,再拼凑成生成物,闹出大笑话。初中新课程大大降低了各类物质间的反应与转化关系、复分解反应的学习要求,改写法的基础薄弱,优势也减少了,学生的错误就更显得严重。运用改写法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离子方程式,教师切忌用“拆”代替“完全电离”的概念。更不能让学生用反应物的离子来拼凑生成物的化学式,要让学生按反应一般规律科学地分析、判断生成物。

直接书写法的优点在于,从帮助学生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存在与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的本质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离子符号或化学式来书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把反应的微观分析与化学符号的表征融合起来。其缺点是,对教师的启发讲解、对学生的微观想象与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对所描述反应的微粒运动情况,学生脑子中要有清晰地图象。否则,根本难以入手。用直接书写法指导学生初步进行书写练习,只能要求学生书写初中学过的和学生熟悉的常见离子反应。要求太高太急,适得其反。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