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表格实验题答题技巧
时间:2020-12-17 17:06 来源:未知 作者:化学自习室 点击:次 所属专题: 表格实验题
版权申明:凡是署名为“化学自习室”,意味着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请原作者看到后与我联系(邮箱:79248376@qq.com)!
1.常考物质检验方法总结
(1)气体检验
气体 | 检验方法 | 现象 | 注意 |
Cl2 | 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靠近待检气体 | 试纸变蓝 | 气体为黄绿色,O3、NO2也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
HCl | 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待检气体 | 冒白烟 | —— |
SO2 | 通入品红溶液,然后加热 | 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 | 气体无色有刺激性气味 |
NH3 |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 试纸变蓝 | 在中学阶段,遇水显碱性的气体只有NH3 |
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 | 有白烟 | ||
CO2 | 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 石灰水变浑浊 | 气体无色无味 |
(2)离子检验
离子 | 试剂 | 现象 |
Cl-、Br-、I- | AgNO3溶液、稀硝酸 | AgCl(白色沉淀)、AgBr(淡黄色沉淀)、AgI(黄色沉淀) |
SO42- | 稀盐酸、BaCl2溶液 | 白色沉淀 |
NH4+ | 浓NaOH溶液(加热)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 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
Ba2+ | 稀H2SO4(或硫酸盐溶液)、稀硝酸 | 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
Fe3+ | KSCN溶液 | 溶液呈红色 |
Fe2+ | K3[Fe(CN)6] (铁氰化钾)溶液 | 蓝色沉淀 |
KSCN溶液、氯水 | 加KSCN溶液后无颜色变化,再滴加氯水变成红色 | |
Na+、K+ | 铂丝、稀盐酸 | 火焰呈黄色(Na+),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呈紫色(K+) |
2.常考物质性质验证方法总结
待验证的性质 | 常用方法 |
酸性 | ①pH试纸或酸碱指示剂;②与Na2CO3溶液反应;③与锌反应 |
弱酸或弱碱 | ①证明存在电离平衡;②测定对应盐溶液的酸碱性;③测定稀释前后溶液的pH变化 |
氧化性 | 与还原剂(如KI、SO2、H2S)反应,产生明显现象 |
还原性 | 与氧化剂(如酸性KMnO4溶液、溴水、浓HNO3)反应,产生明显现象 |
某分散系为胶体 | 丁达尔效应 |
比较金属的 活动性 | ①与水反应;②与酸反应;③金属间的置换反应;④原电池原理;⑤电解原理;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⑦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 |
比较非金属 的活动性 | ①非金属间的置换反应;②与氢气反应的难易;③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还原性;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
比较酸(碱)的酸(碱)性强弱 | 较强的酸(碱)制得较弱的酸(碱) |
3.实验方案评价的“三个角度”
(1)可行性。实验原理是否科学合理,操作和装置是否简单可行,所选用的化学药品、仪器、设备和方法等在中学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能否满足,实验操作是否安全可靠,实验步骤是否简单、方便,实验现象或效果是否明显等。
(2)安全性。从避免炸裂、防污染、防失火、防吸水、冷凝回流等方面进行评价。
(3)绿色化。反应原料是否易得、安全、无毒,反应速率是否较快,原子利用率及生成物的产率是否较高,实验过程中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实验成本是否经济等。
4.表格实验题提分训练
1.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 目的 | 操作 |
A | 从NaCl溶液中获得NaCl晶体 | 把溶液倒入蒸发皿,酒精灯加热的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溶液蒸干 |
B | 比较碳、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 测量同温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NaClO4溶液的pH |
C | 配制质量分数为16%的硫酸铜溶液 | 称取16.0 g 胆矾晶体,溶解在84.0 g 蒸馏水中 |
D | 检验Na2SO3溶液是否变质 | 向Na2SO3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说明已变质 |
答案 B
解析 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氯化钠晶体,不能直接把溶液蒸干,应用余热蒸干,A项错误;根据同温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NaClO4水溶液的pH大小可以推出H2CO3、HClO4的酸性强弱,而H2CO3、HClO4分别为碳、氯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所以能得出碳、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B项正确;16.0 g 胆矾晶体中含有结晶水,CuSO4的质量小于16 g,C项错误;酸化的硝酸根离子能将亚硫酸钡氧化成硫酸钡沉淀,故无法判断Na2SO3溶液是否变质,D项错误。
2.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过程 |
A | 制备Al(OH)3悬浊液 | 向1 mol·L-1AlCl3溶液中加过量的6 mol·L-1NaOH溶液 |
B | 提纯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 | 向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中加入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 |
C | 检验蔗糖水解产物中是否含有葡萄糖 | 在蔗糖溶液中加入3~5滴稀硫酸,煮沸几分钟,冷却后加入银氨溶液,在水浴中加热 |
D | 探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 在相同条件下,向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 5% H2O2和1 mL H2O,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 5% H2O2和1 mL FeCl3溶液,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 |
答案 D
解析 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NaOH溶液过量时生成NaAlO2,A项错误;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应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分离提纯,B项错误;两试管做对比实验,相同时间内如果第二支试管冒出气泡多于第一支,说明FeCl3溶液作为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D项正确。
3.下列有关气体鉴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及结论 |
A | 鉴别Cl2和O2 | 观察气体颜色 | 呈黄绿色的为Cl2,无色的为O2 |
B | 鉴别NO2和Br2蒸气 | 分别通入水中 | 所得溶液呈无色的为NO2,溶液呈橙色的为Br2蒸气 |
C | 鉴别CH≡CH和CH2===CH2 | 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 使溶液褪色的为CH2===CH2,不褪色的为CH≡CH |
D | 鉴别CO2和SO2 | 分别通入品红溶液中 | 红色不褪去的为CO2,红色褪去的为SO2 |
答案 C
解析 Cl2和O2的物理性质不同,所以用观察法可以进行鉴别,A项正确;NO2和Br2蒸气都是红棕色气体,所以用化学方法鉴别,分别通入水中是比较简单的方法,NO2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无色,Br2蒸气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呈橙色,B项正确;乙烯、乙炔均为无色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均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项错误;SO2可使品红溶液褪色,CO2则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D项正确。
4.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取少量食盐溶于水,滴加少量淀粉溶液 | 食盐溶液不变蓝色 | 该食盐中一定不含碘元素 |
B |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氯水,然后滴加KSCN溶液 | 溶液变红色 | 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
C |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 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H |
D |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再加入稀硝酸 | 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 |
答案 C
解析 因为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以化合态形式存在,所以食盐溶液中加入淀粉不会变蓝,A项错误;若原溶液中只含有Fe2+时,滴加氯水后Fe2+被氧化为Fe3+,滴加KSCN溶液也会变红色,B项错误;NH4+与NaOH溶液(加热)反应产生NH3,NH3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C项正确;若原溶液中含有SO32-时,滴加BaCl2溶液生成的BaSO3可被稀硝酸氧化成BaSO4白色沉淀,D项错误。
5.(2018·全国卷Ⅱ,13)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编号 | 实验目的 | 实验过程 |
A | 配制0.400 0 mol·L-1的NaOH溶液 | 称取4.0 g 固体NaOH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250 mL 容量瓶中定容 |
B | 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 | 向盛有2 mL 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
C | 制取并纯化氢气 | 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和KMnO4溶液 |
D |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向2支盛有5 mL 不同浓度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 mL 5%H2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
答案 B
解析 Fe3+具有氧化性,能被维生素C还原,溶液发生颜色变化,B项正确;NaOH溶于水放热,应冷却后再转移,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转移至容量瓶中后方可定容,A项错误;H2最后通过KMnO4溶液,H2中含有水蒸气,C项错误;NaHSO3与双氧水反应,无明显现象,无法判断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D项错误。
6.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A | 向2 mL 0.1 mol·L-1的FeCl3溶液中加足量铁粉,振荡,加1滴KSCN溶液 |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溶液颜色不变 | 还原性:Fe>Fe2+ |
B | 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 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 | CO2具有氧化性 |
C | 加热盛有少量NH4HCO3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 石蕊试纸变蓝 | NH4HCO3显碱性 |
D | 向2支盛有2 mL 相同浓度银氨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滴相同浓度的NaCl和NaI溶液 | 一支试管中产生黄色沉淀,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 | Ksp(AgI)<Ksp(AgCl) |
答案 C
解析 A选项:发生的反应为2FeCl3+Fe===3FeCl2,Fe将Fe3+还原为Fe2+,所以还原性:Fe>Fe2+,A选项能推出相应结论;B选项:发生的反应为4Na+CO2==C+2Na2O,CO2中C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所以CO2具有氧化性,B选项能推出相应结论;C选项:发生的反应为NH4HCO3===NH3↑+H2O+CO2↑,由于NH3与水反应生成NH3·H2O,NH3·H2O显碱性,所以石蕊试纸变蓝,C选项不能推出相应结论;D选项:生成了AgI沉淀,没有生成AgCl沉淀,所以Ksp(AgI)<Ksp(AgCl),D选项能推出相应结论。
7.(2018·天津,4)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A.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 | 产生蓝色沉淀 | 原溶液中有Fe2+,无Fe3+ |
B.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 | 溶液变浑浊 | 酸性:H2CO3>C6H5OH |
C.向含有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 | 生成黑色沉淀 | Ksp(CuS)<Ksp(ZnS) |
D.①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②再加足量盐酸 | ①产生白色沉淀 ②仍有白色沉淀 | 原溶液中有SO42- |
答案 B
解析 B对:符合较强酸制较弱酸的原理;A错:可以证明含有Fe2+,但不能确定是否含有Fe3+;C错:由于ZnS难溶而Na2S易溶,且浓度未知,向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产生黑色沉淀,不能比较ZnS和CuS的Ksp大小;D错:若原溶液中存在SO42-,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
8.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 目的 | 操作 |
A | 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 | 将金属钠投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
B | 配制浓度为0.010 0 mol·L-1的KMnO4溶液 | 称取KMnO4固体0.158 0 g,放入100 mL 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
C | 配制FeCl3溶液 | 将一定质量的FeCl3固体放入烧杯中,直接用蒸馏水溶解 |
D | 制备Fe(OH)3胶体 | 向25 mL 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
答案 D
解析 乙醇和水均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气泡,因此无法用金属钠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A项错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不可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B项错误;制备Fe(OH)3胶体,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D项正确。
9.下列有关离子检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l- |
B |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C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 |
C |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待测液,在酒精灯上灼烧,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片观察显紫色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K+ |
D |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Ag+ |
答案 C
解析 Ag+与Cl-、CO32-、SO32-、SO42-均可以生成白色沉淀,A项错误;Ca2+与CO32-、SO32-、SO42-均可以生成白色沉淀,B项错误;K+在灼烧时,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显紫色,C项正确;当加入BaCl2溶液时,SO42-与Ba2+、Ag+与Cl-均可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D项错误。
10.某小组比较Cl-、Br-、I-的还原性,实验如下:
实验1 | 实验2 | 实验3 | |
装置 | |||
现象 | 试管内颜色无明显变化;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产生白烟 | 溶液变黄;把湿润的淀粉-KI试纸靠近试管口,试纸变蓝 | 溶液变深紫色;经检验溶液含单质碘 |
下列对实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实验1中,白烟是NH4Cl
B.根据实验1和实验2判断还原性:Br->Cl-
C.根据实验3判断还原性:I->Br-
D.上述实验利用了浓H2SO4的强氧化性、难挥发性等性质
答案 C
解析 实验1中浓硫酸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盐酸小液滴,盐酸与氨气反应生成NH4Cl固体,A项正确;实验1中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实验2中浓硫酸将溴离子氧化生成溴单质,溶液变黄,因此还原性:Br->Cl-,B项正确;②中的溶液有浓硫酸和溴,二者都能将I-氧化生成碘单质,不能判断还原性:I->Br-,C项错误;实验2体现了浓H2SO4的强氧化性,实验1体现了浓H2SO4的难挥发性,D项正确。
11.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且有相关性的是( )
选项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在酸性H2O2溶液中滴加FeI2溶液 | 溶液变黄色 | 氧化性:H2O2>Fe3+ |
B | 在溴水中滴加适量植物油(无色) | 橙色溶液变无色,液体分层 | 植物油含有不饱和碳碳键 |
C | 向紫色石蕊溶液中持续通入SO2 | 溶液由紫色变红色,最终变无色 | 酸性氧化物SO2有漂白性 |
D | 在硫酸酸化的KMnO4溶液中加入Na2S溶液,再滴加BaCl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MnO4-将S2-氧化成 SO42- |
答案 B
解析 酸性双氧水能氧化Fe2+、I-,Fe3+、I2的溶液都呈黄色,A项错误;植物油是不饱和酯类,含碳碳双键,与溴发生加成反应,B项正确;SO2不能漂白紫色石蕊溶液,C项错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含有H2SO4,D项错误。
12.下列实验,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A | 将红色纸条放入新制氯水中 | 纸条褪色 | 氯气有漂白性 |
B | 将硫酸酸化的H2O2溶液滴入Fe(NO3)2溶液中 | 溶液变黄色 | H2O2的氧化性比Fe3+的强 |
C |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 铝熔化且滴落下来 | 铝的熔点较低 |
D | 将NaI溶液加入AgCl悬浊液中 | 产生黄色沉淀 | Ksp(AgCl)>Ksp(AgI) |
答案 D
解析 氯气本身无漂白性,不能使红色纸条褪色,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能使红色纸条褪色,A项错误;将硫酸酸化的H2O2溶液滴入Fe(NO3)2溶液中,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亚铁离子,干扰了检验结果,可以用氯化亚铁溶液代替Fe(NO3)2溶液,B项错误;将铝箔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铝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铝,形成氧化膜,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包裹住了熔化的铝,所以加热铝箔的时候铝熔化了但是不会滴落,C项错误;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之间可实现由溶度积常数较大的物质转化为溶度积常数较小的物质,向AgCl悬浊液中加入NaI溶液,产生黄色沉淀,证明此条件下Ksp(AgCl)>Ksp(AgI),D项正确。
13.下列实验中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A | 相同条件下,用1 mol·L-1的CH3COOH和1 mol·L-1的HCl分别做导电性实验 | CH3COOH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 | CH3COOH是弱电解质 |
B | 向某溶液中加铜和稀H2SO4 | 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 原溶液可能含有NO |
C | 向某钠盐中滴加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 品红溶液褪色 | 该钠盐为Na2SO3或NaHSO3 |
D | 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 先出现蓝色沉淀 | Ksp[Mg(OH)2]>Ksp[Cu(OH)2] |
答案 C
解析 同浓度的两种一元酸做导电性实验,CH3COOH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电离出的离子浓度小,所以醋酸为弱酸,A项正确;铜在酸性条件下被硝酸根离子氧化为铜离子,硝酸根离子被还原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遇到空气变为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因此原溶液可能含有NO3-,B项正确;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可能为氯气或二氧化硫,也可能为NaClO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C项错误;难溶电解质的结构相同,其溶度积越小,加入氨水时越容易生成沉淀,可以得出Ksp[Mg(OH)2]>Ksp[Cu(OH)2],D项正确。
14.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将大小相同的金属钠分别投入水和乙醇中 | 钠与水反应比钠与乙醇反应剧烈 | 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
B | 在适量淀粉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水浴5 min,加入NaOH溶液调溶液pH至碱性,再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 | 有红色沉淀生成 | 淀粉完全水解 |
C | 向Fe(NO3)2溶液中依次滴加少量稀H2SO4和KSCN溶液 | 溶液变红 | 稀硫酸能氧化Fe2+ |
D | 向10 mL 0.1 mol·L-1Na2S溶液中滴入2 mL 0.1 mol·L-1ZnSO4溶液,再加入0.1 mol·L-1CuSO4溶液 | 开始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有黑色沉淀生成 | Ksp(CuS)<Ksp(ZnS) |
答案 A
解析 钠与水、乙醇反应都能置换出氢气,大小相同的钠与水反应比与乙醇反应剧烈,说明水中的氢原子比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活泼,A项正确;若淀粉部分水解,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B项错误;向Fe(NO3)2溶液中滴加稀H2SO4,使溶液呈酸性,形成的硝酸将Fe2+氧化为Fe3+,滴加KSCN溶液变红色,而不是稀硫酸能氧化Fe2+,C项错误;由于Na2S在与ZnSO4反应时过量,所以再加入CuSO4时,发生反应:Na2S+CuSO4===CuS↓+Na2SO4,不能说明Ksp(CuS)<Ksp(ZnS),D项错误。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