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习室移动版

首页>高考专题>有机化学>

学法指导:有机化学总复习的尝试

中学化学总复习是教学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加深、巩固、提高的过程;既要使学生扎实掌握大纲和教材要求的化学基础知识,又要使学生综合运用“双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培养.在复习中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注入式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复习特点,以提高复习的效率.我从这点出发,对有机物性质.制法的复习作了如下尝试。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普遍反映易懂难记的一部分重要知识。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把平时“散装零售”的知识组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使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简明形象好记。鉴于上述原因,前后单元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复习就显得更有必要了。为此,我对有机化学复习程序安排换个新的口味,先让学生重温课文,而后师生共同总结,把有关知识前后联系成一个新的较完整的体系,把“多而广”的知识压缩成“少而靖”的小专题,然后,让学生自觉地依此体系去体会理解,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重温课文,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可提出以下几个思考题,让学生在阅读时边思索边重点记笔记。

1.各类有机物代表物的色、态、味、熔沸点等物理性质如何分类小结?

2.各类有机物代表物有哪些可与下列各试剂发生化学反应?请分类小结并从结构上加以分析。

⑴酸性KMnO4溶液,⑵溴水,⑶HBr(或HCI),⑷水,⑸Na,⑹NaOH,⑺Na2CO3,⑻新制Cu(OH)2悬浊液,⑼银氨液,⑽O2,⑾ H2,⑿ H2SO4参加的反应及其作用。

3.各类含二个碳的有机物代表物(乙烷、乙烯、乙炔、溴乙烷、乙醇、乙醛、乙酸等)分别有哪些转化途径?试小结并找出较好的制备方法。

复习网撒开后,学生通过充足的时间在课堂、课外通读了一遍有关课文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发问的情况,在课堂上进行收网,做关键性的点拨,使学生自己小结的知识得到补充、对比、总结、提高。而教师的点拨应恰如其份,点到要害。为做到这点,我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帮助学生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

当学生总结了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的物质有:乙烯、乙炔、丁二烯、甲苯、乙醛、甲酸、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乙醇、苯酚、苯胺等后,教师可提出问题:上述物质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原因不同,分别表现在哪里?然后归类小结;

1.碳碳不饱和键被氧化:烯、炔、二烯烃

2.受苯环影响的侧链被氧化:苯的同系物。

3.醛基被氧化:所有含醛基的化合物。

4.具还原性被氧化:具有还原性的有机物。

同理,能使Br2水褪色的有机物也可作相应的归类。

当学生总结了含羟基的化合物能与Na反应,有机酸、酚能与NaOH反应,比H2CO3酸性强的乙酸、苯磺酸、氨基酸等能与Na2CO3反应后,教师可以乙醇、苯酚、乙酸为例引导学生发现三者均含有羟基,但受烃基、苯基、乙酰基的影响不同,从而羟基上氢原子的活泼性大小不同。同时借此分析,让学生再行归纳整理出酸性强弱顺序:苯磺酸>草酸>甲酸>苯甲酸>乙酸>碳酸>苯酚>乙醇.这样,使学生不仅进一步领会了有机物的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性质与官能团间有内在联系,而且对官能团以及官能团间的相互影响也加深了印象。

当学生总结了有H2SO4参加的反应中H2SO4所起的作用后,教师可根据其不同作用稍加原因解析,分为八大类:

1.浓H2SO4起催化剂、脱水剂作用:①浓H2SO4+乙醇(或甲酸);②浓H2SO4+浓HNO3+苯(或甲苯或苯酚)等硝化;③浓H2SO4+乙酸+乙醇、浓H2SO4+浓HNO3+纤维素(或丙三醇)等酯化。

2.浓H2SO4磺化剂作用:苯的磺化。

3.浓H2SO4起催化剂、难挥发性酸作用:浓H2SO4+NaBr+乙醇。

4.浓H2SO4起强酸性、难挥发性作用:浓H2SO4+醋酸钠。

5.浓H2SO4起脱水剂、氧化剂作用:蔗糖等碳化、放气。

6.冷浓H2SO4起溶剂作用:溶解纤维素。

7.稀H2SO4起催化剂作用:酯、二糖、多糖、油酯、酰胺等水解、乙烯水化等。

8.稀H2SO4在KMnO4溶液中起提高氧化性作用。

这样,学生澄清了混乱的知识,理请了头绪,不仅不感到H2SO4的作用纷纭复杂,变幻莫测,而且对有H2SO4参加的反应的实质也有了新的认识。

总之,通过深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的归纳,学生对知识一目了然,能有效地得到许多新的收获,以弥补平时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自我完善知识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剖析知识问的因果关系,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当学生总结了有机物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后,教师应针对学生对易混淆的知识理不清、用不上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反应现象、反应实质有何差异,而后分三类不同情况加以解剖:

1.发生中和反应呈蓝色溶液的:羧酸、苯磺酸等是由于酸性相对较强能与碱反应。

2.发生还原反应得红色沉淀的:乙醛、甲酸、萄葡糖等是由于均含醛基还原性较明显,在加热时可被弱氧化剂氧化。

3.发生特殊反应呈绛蓝色溶液的:丙三醇、乙二醇、萄葡糖等是由于多羟基显现的特殊性质。

这样一对比,各种现象的因果关系就浅显易见了,学生在解决有机物鉴别、推断等问题时就能得心应手。

当学生总结了与银氨液反应、与O2反应,这两类氧化反应后,教师应抓住学生平时对生成物是何、有无水生成等易写错的毛病,有的放矢地把氧化一H加氧后以及与O2发生部分氧化的各三种情况进行类比:

1.乙醛等氧化产物是乙酸,其酸性相对较强可中和游离出的NH3,从而生成物之一最终是乙酸铵。

2.甲酸的氧化产物是碳酸,其不稳定即分解,不与NH3中和,从而生成物之一是CO2

3.葡糖的氧化产物是葡糖酸,其酸性很弱,也不与NH3中和,从而生成物不可能是葡萄糖酸铵。

①去氢氧化:醇变为醛或酮,去除的氧必成水。

②去氢加氧氧化:丁烷变为乙酸,也去除氢,故也有水生成。

③加氧氧化:乙烯变为乙醛、乙醛变为乙酸,单独与O2反应不可能有水生成,若乙醛与新制Cu(OH) 2等反应则有水生成。

这样,搞清了反应的本质所在,既有利于归纳银镜反应和部分氧化反应的几种常见例子,也有利于防止学生重蹈复辙,熟练掌握有关的化学用语。

总之,通过细心剖析知识的因果关系和干扰原因,进行对比,明辨是非,纠正了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而存在的纰漏,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记忆效果,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知识迂移能力。

当学生对有机物色、态、味整理成系统后,教师可强调记忆时应抓住少的记,特殊的记,可以通过理解记忆的应尽量理解记忆.如溴苯、硝基苯、苯酚、苯胺分别显褐、淡黄、粉红、红褐色等分别理解其显色原因,以增强记忆。又如油状液体的有机物较多,学生除应理解其原因是不易溶于水外,还应知道它们分成上浮的(比水轻):一氯代烃、苯、乙酸乙酯、油酯等;下沉的(比水重):溴代烃(溴苯、溴乙烷)、四氯化碳、硝基苯、苯胺等。学生究其原因后,在一次练习中对一道“有三种无色液体分别为溴苯、苯、甘油限用一种试剂鉴别之”的习题,就能灵活运用迅速地选择了“水”为试剂。此外,对熔沸点的小结,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物质结构理论加以理解,让学生对“随碳原子数递增的同类有机物熔沸点升高,随支链增多的同分异构的有机物溶沸点降低,有氢键的有机物沸点较高”等结论领会深刻,这样,归类后,可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不仅是强化记忆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同时,学生对知识印象较深,就能发展联想,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运用。

当学生总结了含两个碳原子的有机物的转化途径后,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冠以各转化的名称,加以完善。如:

1.乙烷转化:丁烷裂化、乙烯或乙炔加成。

2.乙烯转化:乙醇脱水、溴乙烷消去、丁烷裂化。

3.乙炔转化:电石水化、甲烷裂解、氯乙烯消去。

4.溴乙烷转化:乙醇取代、乙烯加成、乙烷取代。

5.乙醇转化:乙烯加成、葡糖分解、乙醛还原、卤乙烷或乙酸乙酯水解。

6.乙醛转化:乙炔水化、乙烯氧化、乙醇氧化。

7.乙酸转化:乙醛氧化、丁烷氧化、乙酸乙酯水解、乙酸钠复分解。

同时要求学生以此为纲,联想以上转化所用的试剂、反应所需条件,反应类型的特点,其中一些制备实验的成败关键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对有机物制法等更加熟悉,而且有利连锁反应地复习回忆一系列有关知识,并提高了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对“转化题:①乙烯→甲烷,②乙烯→乙二醇”。都能较熟练正确地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总之,通过强化提高知识的记忆方法,进行灵活地理解记忆,可让学生跳出死记硬背的框架,减轻记忆负担,并且通过联想,得以巧记,从而激发了学生搞好总复习的信心,提高了总复习的效果。

通过有机物复习的尝试,我深深体会到:化学总复习要保证知识不易遗忘,并得以巩固提高,就不可满足于掌握章节中零碎片断的知识,应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体系,使知识由点成块,由块成面,将有规律的知识贮存在头脑里,时时进行信息反馈,从而使所学的知识有新的飞跃.同时学生自学、小结、提炼,教师点拨、对比、释疑,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而且有利于防止旧菜重炒,对提高复习效率也有很大的帮助。

(责任编辑:)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