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习室移动版

首页>题型突破>实验题>

回归教材实验之必修一课本实验总结篇

第一章 从实中验学化学

一、实验 1-1 粗盐的提纯

1.实验仪器:

2.步骤与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溶解:


2.过滤:


3.蒸发:


(1)在进行溶解操作时,不要让玻璃棒碰击烧杯内壁,以防打破烧杯液体外流。

( 2 ) 过 滤 操 作 中 “ 一 贴 二 低 三 靠 ” : ① 一 贴 : ; ② 二 低 : ; ③ 三 靠:

(3)等有 就停止加热,剩下的只要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溶液蒸发至干就可以了,这可以防止蒸发皿温度过 高而炸裂。在进行蒸发操作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以免                        

3.拓展思考:仅通过溶解、过滤、蒸发得到的固体是纯净的食盐吗?可能还含有什么杂质?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出它们呢?


二、实验 1-2 SO42离子的检验

1.思考分析:在进行物质检验时,一般先对试样的外观进行观察,确定其          等,然后准备试样进行检验。当试样 是固体时,一般应将固体试样                 ,观察               等。如需要加鉴别试剂检验时,应从溶液中取出  ,再滴加几滴试剂进行检验,观察现象。

2.检验硫酸根离子所用的试剂是 BaCl2 溶液、稀盐酸(或稀硝酸)。加入顺序可            ,也可              

3.步骤与现象:

回归教材实验之必修一课本实验总结篇

4.拓展思考:某种混合溶液中可能含有 Cl、H、SO42中两种或多种离子,试根据物质检验的一般思维过程方法,设计方案 确定所含离子种类。

三、实验 1—3 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1.实验原理:                          。

2.实验仪器:                                。

3.步骤与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


2.在 100 mL 烧瓶中加入约 1/3 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如图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 馏出的总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 10 mL 液体,停止加热。


3.取少量收集到的液体加入试管中,然后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


(1)在进行蒸馏操作前,要在蒸馏烧瓶中加入几粒  ,防止液体暴沸。

(2)冷凝管中冷却水                 口进,            口出

(3)温度计是                ,所以它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下沿。

(4)Cl离子的检验方法:加 AgNO3 溶液后有                   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               。

4.拓展思考:分离沸点不同但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常用什么方法?


四、实验 1—4 萃取和分液

1.实验原理:                              。

2.实验仪器:                      。

3.步骤与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用量筒先后量取 10mL 碘水和 4mL 四氯化碳倒入分液漏斗,盖好         玻璃塞。

加四氯化碳时,四氯化碳          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大, 在           层。

2.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放在铁加台上静置。

溶液分层,上层呈         色,下层呈 色。

3.将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1)实验前要对分液漏斗进行检漏操作,检查分液漏斗 是否漏水。

( 2 ) 能 用 酒 精 代 替 四 氯 化 碳 。 因 为 选 择 萃 取 剂 将 碘 水 中 的 碘 萃 取 出 来 , 这 种 萃 取 剂 应 具 备 的 性 质 是                  。

(3)分液的实验操作中放出下层液体时,要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 主要目的是                  

4.拓展思考: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里的某物质时,静置分层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水层”,试设 计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

五、实验 1-5 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

1.实验仪器:天平(含滤纸),药匙,玻璃棒,小烧杯,量筒,胶头滴管。

(1)用天平称量氯化钠时,左盘放             ,右盘放            

(2)容量瓶是用来配制  ,其上标有  ,常用规格有 50mL、100mL、250mL、500mL、 1000mL 等。容量瓶使用前要检查是否             ;                   的操作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容量瓶只能用来                 。

2.实验步骤:

(1)计算:需要 NaCl 固体的质量为            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时,称量 NaCl 固体的质量为             g。

(3)溶解:把称好的 NaCl 固体放入            中,用量筒量取  蒸馏水溶解。

(4)移液:待溶液           后,将烧杯中的溶液用 引流注入容量瓶中。

(5)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               次,洗涤液也都注入容量瓶。轻轻晃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液面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           时,改用               滴加蒸馏水至  。

(7)摇匀: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                  。

(8)装瓶:将配制好的试剂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注明溶液的名称和浓度。

3.误差分析

配制步骤

错误操作

n

V

c

计算

称量

把氯化钠固体放在托盘天平右盘称量




少量 NaCl 沾在滤纸上




溶解

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转移

转移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




玻璃棒在刻度线上引流




洗涤

未洗涤或洗涤液未注入容量瓶




定容

仰视




超过刻度线,吸出一部分水




摇匀

摇匀后液面下降,补充水




4.拓展思考:

(1)在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为什么必须要等溶液温度恢复到室温后,再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2)将烧杯里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以后,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洗涤烧杯 2 次~3 次,并将洗涤液也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3)在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如果加水超过了刻度线,倒出一些溶液,再重新加水到刻度线。这种做法对吗?如果不对, 会引起什么误差?如果已经这样做了,又该怎么办?

(4)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应该怎样用托盘天平称量 NaOH 固体?



参考答案

一、实验1-1粗盐的提纯

1.天平,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

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称取4克粗盐加到盛有12mL 水的小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充分溶解。

粗盐逐渐溶解,溶液浑浊。

组装好仪器,将1中所得到的混合物进行过滤。若滤液浑浊,要再次过滤,直到滤液澄清为止。

滤纸上有不溶物残留,溶液澄清。

将过滤后的澄清溶液转入蒸发皿,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当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余热蒸干。

蒸发皿中产生了白色固体。

(2)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底端靠三层滤纸处、漏斗颈的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3)较多食盐晶体析出;液体局部过热,致使液滴飞溅出来。

回归教材实验之必修一课本实验总结篇

二、实验1-2 SO42离子的检验

1.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溶解后溶液的颜色、在溶解过程中有无气体产生、有无沉淀生成以及沉淀的颜色;一小部分。

2.先加酸、再加BaCl2溶液;先加BaCl2溶液、再加酸。

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取提纯后的食盐约0.5g 放入试管中,加入约2mL 水配成溶液,先滴入几滴稀盐酸使溶液酸化,然后向试管中加入几滴氯化钡溶液。

有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产生。

4.(1)测pH, 若pH=7,肯定无H;(2)取样,滴加足量Ba(NO3)2溶液,通过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判断是否有SO42;(3)过滤或静置取上层清夜,滴加AgNO3通过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判断是否有Cl

三、实验1—3 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1.利用沸点的不同,处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2.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3.3.步骤与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

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沉淀不溶解

2.在100 mL 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如图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总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 mL 液体,停止加热

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到100℃沸腾,在锥形瓶中收集蒸馏水

3.取少量收集到的液体加入试管中,然后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

加硝酸银溶液于蒸馏水中,无沉淀

(1)沸石(或碎瓷片)(2)下,上(3)测量水蒸气的温度(4)白色,不溶解

4.蒸馏方法。如目前世界各国淡水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海水相对充足,用海水制取蒸馏水,就是用蒸馏法除去海水中的离子。

四、实验1—4萃取和分液

1.分离在某种溶剂中溶解度相差很大的液态混合物。

2.铁架台,铁圈,铁夹,分液漏斗,烧杯

3.不,下,无,紫红;活塞和上口处;不,不溶于水,且比水更容易使碘溶解,而酒精易溶于水;使分液漏斗内压强与外界大气压相等,有利于下层液体的流出。

4.取一支小试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体,往其中加入少量水,如果加水后,试管中的液体不分层,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是“水层”,反之,则上层是水层。

五、实验1-5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

1.天平(含滤纸),药匙,玻璃棒,小烧杯,量筒,胶头滴管。

(1)氯化钠,砝码。

(2)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精密计量仪器;温度、容量和刻度线;漏水;溶解或稀释的;配制溶液,不能贮存溶液。

2.(1)58·5(2)58·5(3)烧杯,适量(4)冷却,玻璃棒 (5)2~3(6)1~2cm,胶头滴管,刻度(7)摇匀

3.

n

V

c

减小

不变

偏小

减小

不变

偏小

减小

不变

偏小

不变

不变

不变

减小

不变

偏小

减小

不变

偏小

不变

增大

偏小

减小

不变

偏小

不变

增大

偏小

4.(1) 根据“热胀冷缩”原理,热溶液体积偏大,则所加水偏少,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2)因为溶解溶质或稀释溶液的烧杯中,还留有溶质的溶液,蒸馏水洗涤后所得溶液若不转移到容量瓶中,会使容量瓶中的溶质的量低于计算值,从而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

(3)不对。这样做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低。如果这样做了,应倒掉重新配制。

(4)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NaOH时,不能用纸称量。这是因为NaOH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并极易潮解,且易与空气中的CO2反应。所以在称量固体NaOH时,应将NaOH放在烧杯中,并盖上玻璃片,在称量时动作还应尽量快。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科学探究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1.实验仪器: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剪子、滤纸、试管、酒精灯、火柴、激光笔。

2.实验药品:CuSO4 溶液、饱和三氯化铁溶液、蒸馏水、泥土。

3.实验步骤:向烧杯中加入 25mL 蒸馏水,加热至          ,向沸水中 加入 5—6 滴 FeCl3 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       色, 停止加热,就得到了           色的 Fe(OH)3 胶体。

⑴实验中必须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自来水。原因是                    。

⑵实验操作中,必须选用饱和氯化铁溶液而不能用稀氯化铁溶液。原因是                。

⑶往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可稍微加热煮沸,但不宜长时间加热。这样操作的原因是                 。

4.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光速照射时的现象

CuSO4 溶液


Fe(OH)3  胶体


浊液(泥水)


过滤后 Fe(OH)3 胶体


过滤后的泥水


(1)当一束强光通过胶体时,在与光线  方向上观察到一条               , 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胶体粒子直径小于可 见光的波长(400—700nm)使光波发生了散射。溶液中粒子直径小于 1nm,散射极其微弱,无此现象。

(2)胶体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和浊液         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3)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           的分散质则不能。

5.拓展思考:

(1)你怎样解释可口可乐、雪碧、冰红茶、绿茶、氢氧化铁胶体等能通过滤纸;氢氧化铁沉淀,泥水不能通过滤纸的现象?

(2)为什么泥水被光束照射时没有光的通路,静置后上层有一条光的通路, 过滤后再照射有光的通路?

(3)你认为用什么标准给三种分散系分类合适?

二、实验 2—1 离子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溶液中反应前后离子的变化情况。

2.步骤与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向盛有 5mL CuSO4 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5mL NaCl 溶液


2.向盛有 5mL CuSO4  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5mL BaCl2  溶液


3.提出假设:实验 1 溶液颜色变浅,但依然为蓝色。可能原因有                    

4.实验验证:

编号

溶液

混合前溶液中的离子

发生混合的溶液

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

生成的物质

CuSO4


①和②



NaCl


②和③



BaCl2


①和③



【实验结论】①和②混合前后 Cu2+、SO42、Na、Cl四种离子均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可能的原因是                 ;①和③混合 Ba2+回归教材实验之必修一课本实验总结篇与 SO42相互结合,溶液中不再有大量的                  ,而 依然存在于溶液中。 

5.拓展思考:BaCl2 溶液与 C USO4 溶液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三、实验 2—2 离子反应的本质

1.实验目的:探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所有离子间是否都能相互反应。

2.步骤与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向盛有 2mL NaOH 稀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2mL HCl  溶液

无明显现象

3. 提 出 假 设 :

( 1 )                                  ;

( 2 )                                    ;

(3)                                       

4.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向烧杯中加入约 40mL0·1mol/L 的 NaOH 溶液,滴入 2~3 滴酚酞试液,接通电源


2.再用胶头滴管向溶液中慢慢滴入稀盐酸


【实验结论】溶液颜色变红说明                     ,溶液红色褪去说明                       ,灯泡没有熄灭说明溶液 中                       。

5.分析下列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的存在情况,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反应前的离子

反应后的离子

生成的物质

离子方程式

NaOH+HCl==NaCl+H2O





KOH+HCl==KCl+H2O





2NaOH+H2SO4 ==Na2SO4+H2O





2KOH+H2SO4==K2SO4+H2O





【实验结论】四个不同的中和反应,他们的化学方程式                    ,离子反应方程式却                 ,这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 是                                  。

5.拓展思考:

(1)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表示意义有什么不同?


四、实验 2—3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实验目的: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实验与分析:

实验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1.5mL Na2SO4 溶 液 中 加 入 5mL BaCl2 溶液



2.5mL Na2CO3 溶 液 中 加 入 5mL HCl 溶液



3.5mL NaOH 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再滴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 变色



3.归纳与结论: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是两种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这类 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离子反应就能发生。 4.拓展思考:下列反应如果是离子反应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不是离子反应说明理由。

(1)稀 H2SO4 和 NaOH 溶液:

(2)KNO3 和 NaCl 溶液混和:

(3)Cu(OH)2 和稀 H2SO4

(4)Al(OH)3 的稀 H2SO4



参考答案

一、科学探究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3.沸腾,逐滴,红褐色,红褐色。⑴自来水中含电解质、杂质较多,易使制备的胶体马上发生凝聚,导致实验失败。⑵因为氯化铁溶液浓度过稀,不利于氢氧化铁胶体的形成。⑶长时间的加热能够导致氢氧化铁胶体聚沉。

光速照射时的现象

没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没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4.(1)垂直,光的通路(2)无(3)浊液


二、实验2—1离子反应

2.步骤与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向盛有5mL 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mL  NaCl溶液

无明显现象,溶液仍呈蓝色

2.向盛有5mL 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mL  BaCl2溶液

溶液虽呈蓝色,有白色沉淀产生

3.CuSO4溶液被NaCl溶液稀释;CuSO4溶液被消耗。

4.

编号

溶液

混合前溶液中的离子

发生混合的溶液

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

生成的物质

CuSO4

Cu2+、SO42

①和②

Cu2+、SO42、Na  、Cl

NaCl

Na 、Cl

②和③

Na 、Cl、Ba2+

BaCl2

Ba2+、Cl

①和③

Cu2+、Cl

BaSO4

稀释;Ba2+和SO42,Cu2+和Cl

5.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Ba2++SO42=BaSO4

三、实验2—2离子反应的本质

3.(1)NaOH与HCl电离出的离子没有发生反应;(2)NaOH与HCl电离出的离子全部发生反应;(3)NaOH与HCl电离出的离子部分发生反应。

4.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向烧杯中加入约40mL0·1mol/L 的NaOH溶液,滴入2~3滴酚酞试液,接通电源

溶液颜色变红,灯泡亮

2.再用胶头滴管向溶液中慢慢滴入稀盐酸

溶液红色褪去,灯泡没有熄灭

Na和OH-,OH-参加反应,溶液中仍有自由移动的离子,Na与Cl没有反应。

4.不同,相同, H与OH结合生成H2O。

5.(1)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H与OH结合生成H2O。(2)离子方程式可表示某一具体化学反应,也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这是跟化学方程式不同。



四、实验2—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实验与分析:

实验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1.5mL Na2SO4溶液中加入5mL 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2.5mL Na2CO3溶液中加入5mL HCl溶液

有气泡产生

3.5mL NaOH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再滴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

溶液先变红,加入盐酸后红色逐渐变浅,最后变为无色

3.生成沉淀、放出气体、生成水

4.(1)H+OH-=H2O

(2)KNO-3和NaCl溶液混和前后离子数目和种类没有发生变化,故没有发生离子反应。

(3)Cu(OH)2+2H=Cu2++2H2O

(4)Al(OH)3---+3H=Al3++3H2O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实验 3-1 和实验 3—2 钠与氧气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在常温下和在加热条件下

2.仪器及试剂:钠,滤纸,小刀,玻璃片,镊子,三角架,泥三角,坩埚,酒精灯

3.步骤与现象:

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 3-1



实验 3—2



(1)用                夹取存放在煤油中的金属钠;

(2)用           吸干表面的煤油防止干扰观察现象;

(3)钠块开始燃烧时,立即                。

(4)未用完的钠块全部  。

4.归纳与结论: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                  条件下都能跟氧气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但             时与氧气的反应更加剧 烈。(条件不同,现象不同,产物不同。)

5.拓展思考:通过实验你了解金属钠的哪些物理性质?

色态

密度

硬度

熔沸点

导电导热性






二、科学探究氧化膜对内层金属起保护作用

1.实验目的:探究致密的氧化膜对内层金属起保护作用

2.仪器及试剂:铝箔,坩埚钳,砂纸,酒精灯

3.步骤与现象: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原因或解释

       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



用除去表面保护膜的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 熔化



4.归纳与结论:

(1)金属的活动性越  ,与氧气反应就越              进行(如钠露置空气中就氧化);金属活动性越          ,与氧气发生反应时         

(如铁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俗语说“真金不怕火炼”就说明金在 。

(2)金属和氧气反应一般生成                ,例 MgO、Al2O3、CuO,但钠在氧气中燃烧生成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             

(3)金属表面的氧化物有的疏松,                 ,如铁;金属表面的氧化物有的致密,可以            ,如镁、 铝。

5.拓展思考:

(1)若要观察到铝的燃烧应采取哪些措施?

(2)铝的这种性质在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实验 3—3 钠与水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在常温下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2.仪器及试剂:金属钠,蒸馏水,酚酞,小烧杯,玻璃片,小刀,镊子,滤纸

3.现象与结论:

实验现象

原因和结论

切割后的钠块呈  色,烧杯中的酚酞溶液为色


浮:


熔:


游、响:


小:


红:


钠球完全消失,酚酞溶液由  色变为  色


4.拓展思考:

(1)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钠与水的反应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应?

(2)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能否保存在汽油或 CCl4 中?

(3)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四、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气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铁  与冷水、热水反应,是否与  反应

2.实验原理:                                                           

3.实验装置:

回归教材实验之必修一课本实验总结篇

(1)湿棉花的作用:                         ;

(2)肥皂泡的作用:                      。

4.实验现象:                                   。

5.实验改进:

回归教材实验之必修一课本实验总结篇


(1)反应速度快,整个过程三分钟可以完成。

(2)成功率高,气流均匀,收集验纯和燃烧的现象都非常明显。

(3)硅胶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可以用于其他实验(比如干燥)。

6.拓展思考:实验设计要遵循以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五、实验 3-4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铝遇到碱时能不能发生反应

2.仪器及试剂:铝片,盐酸溶液,NaOH 溶液,试管,试管夹,木条,火柴

3.步骤与现象: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向盛有 2-3mL 盐酸溶液的试管 A 中放入一小块铝片待观察到明显现象后将点燃的木条放在 A试管 口


向盛有 2-3mL NaOH 溶液的试管中 B 放入一小块铝片,待观察到明显现象后将点燃的木条放在 b 试管 口


4.归纳与结论:                                           

5.拓展思考:

(1)在上述实验中,为什么铝片放入盐酸和 NaOH 溶液中,不立即产生气泡?

(2)为什么铝制餐具不能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的食物?

六、实验 3-5 Na2O2 和水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过氧化钠 能否与水反应

2.仪器及试剂:过氧化钠,酚酞,试管,试管夹,木条,火柴

3.现象与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有大量气泡产生


带火星木条复燃


试管外壁温度升高


酚酞试液变红后褪色


5.拓展思考: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比较

物质

Na2O

Na2O2

颜色、状态



氧元素化合价



与水反应



与二氧化碳反应



与盐酸反应




七、科学探究 Na2CO3 和 NaHCO3 的性质

1.实验目的:探究 Na2CO3 和 NaHCO3 的性质

2. Na2CO3 和 NaHCO3 在水中的溶解性

步 骤

1 g Na2CO3

1 g NaHCO3

①观察



②加 1 mL 水



③加 10 mL 水



④加 2 滴酚酞



初步结论



3. Na2CO3 和 NaHCO3 的热稳定性

(1)实验步骤:检查装置                       性;向大试管中加碳酸钠及碳酸氢钠;向小试管中加                     ;                加 热。

(2)现象与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化学方程式

Na2CO3




NaHCO3




4.拓展思考:

(1)如何从 NaHCO3 溶液中得到 NaHCO3 固体?

(2)如何 Na2CO3 NaHCO3

①固体:                     。

②溶液:                      。

八、实验 3-6 焰色反应

1.实验原理:金属和它们的化合物,在                  能产生不同的颜色;焰色反应属                   ;与元素 等无关;只有              金属元素有焰色反应;利用焰色应可检验某些常规方法  。

2.操作方法:把装在玻璃棒上的铂丝(也可用光洁无锈的铁丝或镍、铬 、钨丝)放在酒精灯火焰里  ,等到                      的 时 候 , 用 铂 丝 蘸 碳 酸 钠 溶 液 , 放 在 火 焰 上 , 观 察 火 焰 颜 色 。 每 次 试 完 后 都要             ,在火焰上灼烧到没有什么颜色。在观察钾的火焰颜色的时候,要透过               去 观察,这样可以滤去黄色的光,避免碳酸钾里钠的杂质所造成的干扰。 

3.实验现象:用铂丝蘸碳酸钠溶液在火焰上灼烧时火焰呈            ;当蘸碳酸钾溶液或氯化钾在火焰上灼烧时,透 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呈                 。

 4.实验结论:多种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灼烧时火焰呈特殊的颜色,可以用来检验一些   ,测定它 们的存在。钠盐呈             色、钾盐呈               色、钙盐呈             色、锶盐呈             色、铜盐呈               色。

九、实验 3-7 和 3—8Al(OH)3 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

1.实验原理:Al3++3NH3·H2O=                     ,Al(OH)3+3H=                  ,Al(OH)3+OH=         

2.仪器及试剂:0.5mol/L Al2(SO4)3 溶液,氨水,2mol/L 盐酸,2mol/L NaOH 溶液,试管,试管夹

3.步骤与现象:

( 1 ) 制 备 : 在 试 管 里 加 入 10mL0·5mol/LAl2(SO4)3 溶 液 , 滴 加 氨 水 ,                     , 继 续 滴 加 氨 水,           。

(2)性质:

实验内容

在 Al(OH)3 沉淀中滴加 2mol/L 盐酸

在 Al(OH)3 沉淀中滴加 2mol/L NaOH 溶液

实验现象



反应方程式



4.实验结论:在 Al2(SO4)3 溶液中滴加氨水有 生成,继续加氨水稍过量,沉淀             ,说明 Al(OH)3 不溶于弱碱。Al(OH)3 在强酸与强碱溶液里都能溶解,这说明它既能与           反应,又能与                 溶液反应,它是氢氧化物。

5.拓展思考:

(1)什么是两性氢氧化物?

(2)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用氢氧化钠与氯化铝溶液反应来制取好不好?为什么?

(3)Al(OH)3 为什么可以制胃药?


十、实验 3-9 氢氧化铁与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1.实验原理:FeCl3+3NaOH=                  ;FeSO4+2NaOH=                                                  =4Fe(OH)3

2.仪器及试剂:氯化铁,硫酸亚铁,氢氧化钠溶液,试管,胶头滴管

3.步骤与现象:

实验

FeCl3  溶液中滴入 NaOH 溶液

FeSO4  溶液中滴入 NaOH 溶液

反应现象



化学方程式



4.拓展思考:

(1)FeSO4 溶液中滴入 NaOH 溶液为什么很难观察到白色沉淀?

(2)如何改进实验,使观察到上述白色成为可能?

十一、实验 3-10 Fe3+的检验

1.实验原理:  (红色)

2.仪器及试剂:FeCl3 溶液,FeCl2 溶液, KSCN 溶液,试管

3.现象与结论: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试管中加入 5mL FeCl3 溶液,滴入几滴KSCN溶液



向试管中加入 5mL FeCl2 溶液,滴入几滴KSCN溶液


4.归纳与结论:KSCN 溶液不但能 铁盐与亚铁盐,并且还是一种很好的  Fe3+的试剂,反应灵敏度很高,能 从在含有其它 Fe2+等离子的干扰时检验出是否含  。

5.拓展思考:

(1)如何检验溶液中的 Fe2+是否被空气中氧气氧化?

(2)怎样鉴别铁盐与亚铁盐的溶液?


十二、实验探究 Fe3+离子的的氧化性和 Fe2+的还原性

1.实验目的:探究 Fe3+离子的  性和 Fe2+的  性

2.仪器及试剂:KSCN 溶液,FeCl3 溶液,新制氯水,铁粉,试管

3.实验与现象:

实验

实验现象

在盛有2mL FeCl3 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铁粉振荡,静置


滴加KSCN溶液


滴加氯水 , 振荡


4.归纳与结论: Fe2+与 Fe3+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3 价的 Fe3+的盐溶液也能被  生成+2 价的 Fe2+的盐溶液,+2 价的 Fe2+

的盐溶液也能被 生成+3 价的 Fe3+的盐溶液。

 5.拓展思考:

(1)实验室中硫酸亚铁或氯化亚铁溶液长时间放置将会有什么变化?

(2)如何防止硫酸亚铁或氯化亚铁溶液变质可行的办法是?

(3)如何除去 FeCl3 溶液中的少量 FeCl2

(4)如何除去 FeCl2 溶液中的少量 FeCl3



参考答案

一、实验3-1和实验3—2钠与氧气反应

1.钠在空气中的变化的不同

2.钠,滤纸,小刀,玻璃片,镊子,三角架,泥三角,坩埚,酒精灯

3.步骤与现象:

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3-1

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没有,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

取出的金属钠表面有一灰黄色层,切开后的切口处露出银白色光泽。切口在空气中露置一会儿,会逐渐变暗。久置表面还会形成溶液,再变成白色粉末

实验3—2

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切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钠先熔化后燃烧,燃烧时火焰呈黄色,最后留下的固体呈淡黄色

(1)镊子

(2)滤纸

(3)立即撤掉酒精灯。

(4)全部放回原试剂瓶中。

4.常温或加热的,加热

5.拓展思考:通过实验你了解金属钠的哪些物理性质?

色态

密度

硬度

熔沸点

导电导热性

银白色固体

比煤油大,比水小

小,质软

二、科学探究氧化膜对内层金属起保护作用

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原因或解释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

铝箔熔化,失去光泽,但熔化的铝箔并不滴落

铝表面的氧化膜保护了铝,构成薄膜的氧化铝的熔点(2050℃)高于铝的熔点(660℃),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

用除去表面保护膜的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

熔化的铝仍不会滴落

铝很活泼,磨去原来的氧化膜后,在空气中又会很快的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4.归纳与结论:

(1)强,易(如钠露置空气中就氧化);弱,反应条件较高(如铁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加热条件下不与氧气反应。

(2)普通氧化物, Na2O2, Fe3O4

(3)不能保存内层金属,可以保存内层金属。

5.(1)增大铝与空气的接触面,如将铝粉撒到火焰上,可观察到耀眼的白光;提高反应的温度,如将铝箔略卷,尖端夹一根火柴,然后将火柴引燃,把火柴和铝箔一起伸入到氧气瓶中,可观察到耀眼的白光等。

(2)致密的氧化铝氧化膜对内层金属铝起保护作用,日用铝制品可以较长时间使用。

三、实验3—3钠与水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在常温下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2.仪器及试剂:金属钠,蒸馏水,酚酞,小烧杯,玻璃片,小刀,镊子,滤纸

3.现象与结论:

实验现象

原因和结论

灰白,无色

切割后钠迅速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钠浮在水面上

钠的密度比水小

钠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周围有水雾,有时可能有火花

钠的熔点低,反应放热

钠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

钠与水反应剧烈,产生气体

钠球逐渐变小

反应逐渐将钠消耗完

钠球游过的地方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

无,红

钠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NaOH和H2,并放出热量。

回归教材实验之必修一课本实验总结篇

四、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气反应

1.不,水蒸气

2.3Fe+4H2O(g)回归教材实验之必修一课本实验总结篇Fe3O4+4H2

3.(1)发生水蒸气;(2)检验产生的气体。

4.加热时试管内铁粉红热,点燃肥皂泡可听到爆鸣声,反应后,试管内的固体仍呈黑色。

6.(1)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正确;(2)尽量避免使用有毒药品和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3)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正确;(4)方案简单易行,应采用简单的实验装置,用较少的步骤和药品,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五、实验3-4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向盛有2-3mL 盐酸溶液的试管a中放入一小块铝片,待观察到明显现象后将点燃的木条放在A试管口

铝分放入盐酸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将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可观察到蓝色火焰

向盛有2-3mL NaOH溶液的试管中b放入一小块铝片,待观察到明显现象后将点燃的木条放在B试管口

铝分放入NaOH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将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可观察到蓝色火焰

4.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都能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H2

5.(1)在反应中可观察到开始反应较慢,后来渐渐加快,这是因为开始时是铝表面的氧化膜先发生作用,氧化膜反应完以后才有H2产生,而且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升高,反应速率也加快。

(2)铝和氧化铝能跟酸、碱反应,因而铝的保护膜和铝制品会直接被酸、碱、盐侵蚀,所以,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期存放酸性、碱性或咸的食物。

六、实验3-5 Na2O2和水反应

3.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有大量气泡产生

过氧化钠与水剧烈反应

带火星木条复燃

有氧气产生

试管外壁温度升高

反应放热

酚酞试液变红后褪色

有碱生成且具有漂白性

5.

物质

Na2O

Na2O2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

氧元素化合价

-2

-1

与水反应

Na2O+H2O==2NaOH

2Na2O2+2H2O==4NaOH+O2

与二氧化碳反应

Na2O+CO2==Na2CO3

2Na2O2+2CO2==2Na2CO3+O2↑(应用)

与盐酸反应

Na2O+2HCl==2NaCl+H2O

2Na2O2+4HCl==4NaCl+2H2O+O2

七、科学探究Na2CO3和NaHCO3的性质

2.

步 骤

1 g Na2CO3

1 g NaHCO3

①观察



②加1 mL 水



③加10 mL 水



④加2滴酚酞



初步结论



3.(1)实验步骤:气密;澄清石灰水;酒精灯。

(2)现象与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化学方程式

Na2CO3




NaHCO3




4.(1)减压、低温蒸干。

(2)①加热方法;加入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剧烈的是NAHCO3;加热并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②CaCl2 或BaCl2 溶液;滴加稀盐酸,立即产生气泡的是NAHCO3

八、实验3-6 焰色反应

1.灼烧,物理变化,元素存在状态(单质、化合物)、物质的聚集状态(气、液、固),少数,不能鉴定的金属元素。

2.灼烧,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用稀盐酸洗净铂丝,在火焰上灼烧到没有什么颜色,蓝色的钴玻璃。

3.黄色;紫色。

4.金属或金属化合物,黄色、紫色、砖红色、洋红色、绿色。

九、实验3-7 和3—8Al(OH)3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

1.3NH4 +Al(OH)3↓,Al3++3H2O, AlO2+2H2O

3.步骤与现象:

(1)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沉淀不溶解。

(2)

实验内容

在Al(OH)3沉淀中滴加2mol/L 盐酸

在Al(OH)3沉淀中滴加2mol/L  NaOH溶液

实验现象



反应方程式



4.白色胶状沉淀,不溶解,强酸,强碱,两性。

回归教材实验之必修一课本实验总结篇

十、实验3-9氢氧化铁与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1.实验原理: Fe(OH)3↓+3NaCl; Fe(OH)2↓+Na2SO4, 4Fe(OH)2+O2+2H2O

3.

实验

Fe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Fe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反应现象

生成红褐色沉淀

生成白色沉淀,后又迅速转变为灰绿色,最后生成红褐色

化学方程式

FeCl3+3NaOH=Fe(OH)3↓+3NaCl


FeSO4+2NaOH=  Fe(OH)2↓+Na2SO4

4Fe(OH)2+O2+2H2O=4Fe(OH)3

4.(1) Fe(OH)2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了红褐色的Fe(OH)3

(2)Fe2+容易被氧化,所以要新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应煮沸除去溶解的氧气,FeSO4溶液上加隔氧剂(如苯),为了防止滴加NaOH时带入空气,可将吸收NaOH的长滴管伸入FeSO4溶液液面下,再挤出NaOH溶液。

十一、实验3-10 Fe3+的检验

1.Fe3++3SCN=Fe(SCN)3(红色)

3.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试管中加入5mL FeCl3溶液,滴入几滴KSCN溶液

溶液显红色

Fe3+的盐溶液遇到KSCN溶液变红色

向试管中加入5mL FeCl2溶液,滴入几滴KSCN溶液

无明显现象

4.鉴别,检验,Fe3+

5.(1)滴加KSCN 溶液,溶液变血红色,说明已被氧化。

(2)观察溶液的颜色:若观察到浅绿色,则说明是亚铁盐溶液,若观察到棕黄色,则说明是铁盐溶液;滴加NaOH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说明是铁盐,若先生成白色沉淀,继而转化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则说明是亚铁盐;滴加KSCN溶液:KSCN与FeCl2溶液混合后没有没有明显现象,KSCN与FeCl3溶液混合后溶液变红色。

十二、实验探究Fe3+离子的的氧化性和Fe2+的还原性

1.氧化性,还原性

3.

实验

实验现象

在盛有2mL 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铁粉振荡,静置

FeCl3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

滴加KSCN溶液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滴加氯水,振荡

溶液变为红色

4.还原,氧化。

5.(1)被空气中亚铁盐被氧化成铁盐。(2)在硫酸亚铁或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铁粉,使Fe3+被还原生成Fe2+。(3)向溶液中通入氯气或滴加新制氯水,使Fe2+被还原生成Fe3+。(4)在溶液中加入铁粉,使Fe3+被还原生成Fe2+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实验 4-1 硅酸的制取

1.实验原理:                                      

2.仪器及试剂:硅酸钠溶液,稀盐酸溶液, 酚酞,试管、滴管

3.实验与现象:

实验

实验现象

在试管 中加入 3~5mL 硅酸钠溶液 ,滴入 1~2滴酚酞试液


用胶头滴 管逐滴加入稀 盐酸, 边滴边 震荡


4.归纳与结论:                          。

5.拓展思考:

(1)能否通过 SiO2 与 H2O 反应的方法来制取其对应的水化物——硅酸(H2SiO3)?

(2)实验室里的 Na2SiO3 溶液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二、实验 4-2 硅酸钠的防火功能

1.实验目的:探究硅酸钠的                  功能

2.仪器及试剂:硅酸钠饱和溶液,小木条,酒精灯

3.步骤与现象:

(1)步骤:取两个小木条或滤纸条,分别放入蒸馏水和硅酸钠饱和溶液中,使之充分吸湿、浸透,取出沥干后, 同时放在酒精灯外焰处。

(2)现象与结论:


放入蒸馏水

放入 Na2SiO3 饱和溶液

现象



结论


4.拓展思考:总结硅酸钠的性质和用途。

(1)硅酸钠           溶于水;水溶液呈            性,水溶液称                  。

(2)向溶液滴加稀盐酸有                ,通二氧化碳也有                  。

(3)硅酸钠能用于作黏合剂、防腐剂、防火作用等。 

三、实验 4-3 H2 在 Cl2 中燃烧

1.实验原理:                              

2.仪器及试剂:氢气,氯气,集气瓶,导气管,火柴

3.现象与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4.拓展思考:H2 能在 Cl2 中燃烧, Na、Cu 等也能在 Cl2 中燃烧,燃烧是否一定要有 O2 参加吗?


四、实验 4-4 和 4-5 氯水和氯气漂白作用的验证

1.实验目的:探究氯水和氯气是否有  作用

2.仪器及试剂:氯气,新制氯水,有色纸条(布条、有色花瓣),广口瓶,集气瓶,玻璃片

3.步骤与现象:

实验

实验现象

将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有1/3容积新制氯水的广口瓶中,盖上玻璃片


将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满干燥氯气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


4.归纳与结论:氯水  使有色的纸条或布条,有色的花瓣褪色,而干燥的氯气

使其褪色,这说明了氯气  漂 白性,而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  起漂白作用。

5.拓展思考:

(1)久置氯水和新制氯水在成分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差别?

(2)把氯气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中,有什么现象?原因呢?


五、实验 4-6 氯离子的检验 

1.实验目的:探究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2.仪器及试剂:稀盐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自来水,蒸馏水,硝酸银溶液,稀硝酸,试管

3.现象与结论:


实验现象

解释或化学方程式

加入硝酸银溶液后

再加入稀硝酸后

稀盐酸




氯化钠溶液




碳酸钠溶液




自来水




蒸馏水




4.归纳与结论:某溶液中加入AgNO3 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后,白色沉淀        ,则证明        ;反之,加稀硝酸后,白色沉淀              ,则证明                     。

5.拓展思考:

(1)滴加 AgNO3 有白色沉淀生成,能不能断定溶液中有氯离子呢? (2)为什么滴加 AgNO3 溶液后还要再加稀硝酸呢?

六、实验 4-7 二氧化硫的水溶性

1.实验目的:探究二氧化硫的水溶性

2.仪器及试剂:盛有 SO2 的试管(用胶塞塞好),石蕊试液(含滴管),品红试液试管,火柴,水槽,酒精灯

3.步骤与现象:

实验

实验现象

原因

把装有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在试管里保留1/3的水溶液,滴入1~2滴品红溶液,震荡。



加热刚刚使品红溶液褪色的SO2水溶 液的试管



4.拓展思考:

(1)可逆反应与普通的化学反应有何联系和区别?

(2)氯水的漂白与二氧化硫的漂白有何不同呢?


SO2

氯水

原理



效果



范围



七、科学探究

1.实验目的:探究工业生产硝酸的原理

2.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将一支充满 NO2 的试管倒放在盛有水的水槽 中

红棕色气体逐渐消失,水位上升,最后水充满整个试管的 2/3,无色气体充满试管的 1/3(上部)

将氧气慢慢地通入步骤(1)的试管中

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气体,又变为无色气体,但气体体积逐渐缩小,液面不断上升

4.拓展思考:你的设计对工业上生产 HNO3 有什么启示?


八、实验 4-8 氨气喷泉实验

1.实验目的:探究氨气  溶于水

2.仪器及试剂: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水,酚酞试液,双孔胶塞,铁架台,导气管,滴管

3.现象与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4.拓展思考:

(1)形成喷泉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如果只是打开橡皮管上的夹子,不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喷泉就不会引发?

(3)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九、实验 4-9 浓 H2SO4 的强氧化性

1.实验目的:探究浓 H2SO4 的强氧化性

Cu+2H2SO4(浓)                                     

2.仪器及试剂:浓硫酸,铜丝,品红溶液或紫色石蕊试液,铁架台,铁夹,酒精灯,试管

3.步骤与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在试管中加入 2mL 浓硫酸,用带导管和一个小孔的胶塞塞紧,从孔中插入一根铜丝。


加热试管,把放出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和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现象。


拔出铜丝,冷却后将试管里液体慢慢倒入盛有水的另一支试管里,观察颜色变化


4.归纳结论 : 加热条件下,铜              与浓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使品红溶液褪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             ,说明气 体是          。反应后被稀释的液体呈        色,说明生成了                  。

5.拓展思考:

(1)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是什么?

(2)稀 H2SO4 是否具有氧化性?两者相比有何差别?




参考答案

一、实验4-1 硅酸的制取

1.Na2SiO3+2HCl=H2SiO3↓+2NaCl

3.

实验

实验现象

在试管中加入3~5mL 硅酸钠溶液,滴入1~2滴酚酞试液

溶液呈红色

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滴边震荡

溶液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有透明的硅酸凝胶产生

4.可溶性硅酸盐与酸反应生成难溶性硅酸。

5.(1)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因此,不能通过SiO2与H2O反应的方法来制取其对应的水化物——硅酸(H2SiO3)。(2)因为硅酸的酸性比碳酸还弱,所以空气中的CO2可以和Na2SiO3水溶液发生如下反应Na2SiO3+H2O+CO2 =H2SiO3↓+Na2CO3从而使硅酸钠变质,因此保存硅酸钠要密封保存。同时,又由于硅酸钠为矿物胶,有较强的粘性,也不能用磨口的玻璃瓶和玻璃塞,以免瓶口粘结。

二、实验4-2硅酸钠的防火功能

1.防火

3.(2)


放入蒸馏水

放入Na2SiO3饱和溶液

现象

当水分蒸发后就燃烧

当水分蒸发后不易燃烧(滤纸只起泡)

结论

浸泡在Na2SiO3饱和溶液的滤纸不能燃烧,所以其可以作木材的防火剂

4.(1)能;碱,水玻璃。(2)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生成。

三、实验4-3

H2在Cl2中燃烧

1.H2+Cl2====2HCl

3.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H2在Cl2中安静燃烧,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生成

Cl2可以支持燃烧,可以做助燃剂

4.由一些金属、非金属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可知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一切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


四、实验4-4和4-5氯水和氯气漂白作用的验证

1.漂白

3.

实验

实验现象

将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有1/3容积新制氯水的广口瓶中,盖上玻璃片

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颜色变浅,后褪色

将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满干燥氯气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

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不褪色

4.能,不能,没有,次氯酸。

回归教材实验之必修一课本实验总结篇

五、实验4-6 氯离子的检验

3.


实验现象

解释或化学方程式

加入硝酸银溶液后

再加入稀硝酸后

稀盐酸

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白色沉淀不溶解

Ag + Cl  = AgCl↓

氯化钠溶液

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白色沉淀不溶解

Ag + Cl  = AgCl↓

碳酸钠溶液

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白色沉淀溶解,且放出气泡

2Ag + CO32= Ag2CO3

Ag2CO3 + 2H = 2Ag + H2O + CO2


自来水

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白色沉淀不溶解

自来水中含Cl—

蒸馏水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蒸馏水中不含Cl—

4.不溶解,含有Cl-;溶解,不含有Cl-。

5.(1)不能。如果在Na2CO3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也会产生白色的沉淀。

(2)Ag2CO3沉淀溶于稀硝酸。所以在用AgNO3溶液检验Cl—时,要在生成的白色沉淀中滴加稀硝酸,以排除CO32—等的干扰。

六、实验4-7 二氧化硫的水溶性

3.

实验

实验现象

原因

把装有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试管中水面上升

SO2易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大于瓶内压强,使水面上升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pH值约为3,溶液呈酸性

溶于水的SO2有部分与水反应生成了亚硫酸

在试管里保留1/3的水溶液,滴入1~2滴品红溶液,震荡。

溶液红色褪去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加热刚刚使品红溶液褪色的SO2水溶液的试管

试管内溶液由无色又恢复为红色

生成的无色物质易分解而使有色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

4.(1)SO2溶于水和H2O反应生成H2SO3,H2SO3很不稳定,易分解成SO2和H2O。这两个反应是同时同条件下进行的,SO2和H2O是第一个反应的反应物,又是第二个反应的产物,H2SO3是第一个反应的产物,又是第二个反应的反应物。如果我们把SO2溶于水和H2O反应生成H2SO3反应叫正反应,H2SO3分解成SO2和H2O的反应就叫逆反应。这样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的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可逆反应。表示用可逆号。注意可逆反应强调在同时、同条件下不同的方向进行,这同时说明可逆反应不能向一方进行到底,即产物和反应物同时并存。

(2)


SO2

氯水

原理

化合漂白

氧化漂白

效果

暂时性,长时间或加热可恢复

永久性漂白

范围

漂白某些有色物质,不能使酸碱指示剂褪色

漂白大多数有色物质,能使酸碱指示剂褪色

七、科学探究

1.实验目的:探究工业生产硝酸的原理

2.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将一支充满NO2的试管倒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

红棕色气体逐渐消失,水位上升,最后水充满整个试管的2/3,无色气体充满试管的1/3(上部)

将氧气慢慢地通入步骤(1)的试管中

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气体,又变为无色气体,但气体体积逐渐缩小,液面不断上升

4.拓展思考:你的设计对工业上生产HNO3有什么启示?

从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只有2/3的二氧化氮转化为硝酸,而1/3的二氧化氮转化为一氧化氮。因此,硝酸工业常在吸收反应进行过程中补充一些空气,使生成的一氧化氮再氧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水又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经过这样多次的氧化和吸收,二氧化氮可以比较完全地被水吸收,能够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硝酸。

八、实验4-8 氨气喷泉实验

1.极易

3.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烧杯里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而烧杯内液体仍为无色

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回归教材实验之必修一课本实验总结篇

九、实验4-9 浓H2SO4的强氧化性

1.CuSO4+SO2↑+2H2O

3.步骤与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在试管中加入2mL 浓硫酸,用带导管和一个小孔的胶塞塞紧,从孔中插入一根铜丝。

未加热时,无明显现象

加热试管,把放出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和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现象。

当加热时,液体变黑,产生无色气体,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并使石蕊溶液变红

拔出铜丝,冷却后将试管里液体慢慢倒入盛有水的另一支试管里,观察颜色变化

另一支试管里溶液呈蓝色

4.可能,红,二氧化硫, CuSO4

5.(1)浓H2SO4与金属铜反应表现氧化性同时表现酸性。

(2)浓硫酸的氧化性由其分子中回归教材实验之必修一课本实验总结篇(最高价)引起。稀硫酸也有氧化性,由H表现。 H的氧化性比回归教材实验之必修一课本实验总结篇的氧化性弱且还原产物不同。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